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2.1 蔬菜富集硝酸盐的机理 | 第14-16页 |
1.2.2 常用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及其应用效果 | 第16-21页 |
1.2.2.1 化学硝化抑制剂 | 第16-20页 |
1.2.2.2 生物类硝化抑制剂 | 第20-21页 |
1.2.3 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 | 第21-23页 |
1.2.4 影响硝化抑制剂作用的因素 | 第23-24页 |
1.2.4.1 pH值 | 第23-24页 |
1.2.4.2 土壤质地 | 第24页 |
1.2.4.3 土壤温度 | 第24页 |
1.2.4.4 施用方式 | 第24页 |
1.2.5 影响硝化抑制剂在土壤中降解的因素 | 第24-26页 |
1.2.5.1 温度 | 第25页 |
1.2.5.2 pH值 | 第25页 |
1.2.5.3 土壤微生物 | 第25页 |
1.2.5.4 有机碳 | 第25-26页 |
1.2.5.5 土壤酶 | 第26页 |
1.3 研究展望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试验内容与设计 | 第27-30页 |
2.1.1 不同形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累积及土壤氮素形态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 | 第27页 |
2.1.2 两种氮肥不同用量及配施双氰胺对蔬菜硝酸盐积累与土壤氮素形态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 | 第27-28页 |
2.1.3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田间蔬菜硝酸盐累积和氮素形态动态变化影响的研究 | 第28-29页 |
2.1.4 双氰胺降解与双氰胺降解菌关系的研究 | 第29页 |
2.1.5 外源双氰胺降解真菌对双氰胺硝化抑制作用及其土壤降解影响的研究 | 第29-30页 |
2.2 试验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2.1 植株理化性质分析 | 第30-31页 |
2.2.2 土壤理化性状分析 | 第31-32页 |
2.2.3 土壤微生物分析指标 | 第32页 |
2.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形态氮肥对蔬菜硝酸盐累积和土壤氮素转化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3-39页 |
3.1 不同形态氮肥对清江白产量的影响 | 第33页 |
3.2 不同形态氮肥对清江白菜体硝酸盐吸收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铵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不同形态氮肥对盆栽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5页 |
3.5 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3.6 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36页 |
3.7 不同形态氮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36-39页 |
第四章 两种氮肥不同用量及添加双氰胺对蔬菜品质和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 第39-47页 |
4.1 不同氮肥及用量对空心菜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不同氮肥及用量对空心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双氰胺对空心菜品质的影响 | 第41页 |
4.4 双氰胺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 | 第41-42页 |
4.5 不同氮肥及用量对土壤铵态氮变化的影响 | 第42页 |
4.6 不同氮肥及用量对土壤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4.7 双氰胺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变化的影响 | 第43-47页 |
第五章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田间蔬菜硝酸盐累积和氮素形态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7-55页 |
5.1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株高的影响 | 第48页 |
5.3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菜体硝酸盐吸收的影响 | 第48-49页 |
5.4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5.5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土壤无机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5.6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收获期无机氮、碱解氮、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7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叶绿素总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8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9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全磷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10 不同形态氮肥配施双氰胺对清江白全钾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双氰胺降解与双氰胺降解菌关系的研究 | 第55-61页 |
6.1 灭菌土培条件下双氰胺降解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6.2 常规土培条件下双氰胺降解的动态变化 | 第56-57页 |
6.3 蔬菜种植条件下双氰胺降解的动态变化 | 第57-58页 |
6.4 有无蔬菜种植下双氰胺降解菌的变化 | 第58-59页 |
6.5 田间蔬菜种植下双氰胺降解细菌和降解真菌的动态变化 | 第59-61页 |
第七章 外源双氰胺降解真菌对双氰胺降解影响的研究 | 第61-69页 |
7.1 双氰胺降解菌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 第61-64页 |
7.2 双氰胺降解真菌在灭菌与常规土培土壤中的定殖 | 第64-65页 |
7.3 双氰胺降解真菌对双氰胺降解的影响 | 第65-6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9-73页 |
8.1 本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8.1.1 不同形态氮素,不同用量,以及添加双氰胺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 第69页 |
8.1.2 不同形态氮素及其添加双氰胺对蔬菜硝酸盐变化的影响 | 第69页 |
8.1.3 不同形态氮素及其添加双氰胺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8.1.4 双氰胺硝化抑制效果与氨氧化细菌的关系 | 第70页 |
8.1.5 双氰胺硝化抑制效果与双氰胺降解的关系 | 第70页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相关图片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