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带防屈曲支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控制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防屈曲支撑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国外防屈曲支撑构件研究第11-13页
        1.2.2 国内防屈曲支撑构件研究第13-15页
        1.2.3 防屈曲支撑框架研究第15-16页
        1.2.4 防屈曲支撑不规则结构研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7-18页
        1.3.1 本文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本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防屈曲支撑基本原理第18-28页
    2.1 防屈曲支撑构成第18-20页
    2.2 防屈曲支撑工作原理第20-21页
    2.3 防屈曲支撑力学模型第21-22页
    2.4 防屈曲支撑参数第22-27页
        2.4.1 刚度第22-24页
        2.4.2 等效阻尼比第24-25页
        2.4.3 应力集中因子第25-26页
        2.4.4 连接部分承载力第26页
        2.4.5 约束刚度第26-27页
        2.4.6 芯材宽厚比第27页
        2.4.7 间隙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带防屈曲支撑不规则结构建模与分析第28-50页
    3.1 不规则结构分析模型第28页
    3.2 防屈曲支撑分析软件第28-29页
        3.2.1 软件概述第28-29页
        3.2.2 ETABS软件概述第29页
    3.3 防屈曲支撑在ETABS中的实现第29-31页
    3.4 不规则结构主要分析指标第31-32页
        3.4.1 周期比第31-32页
        3.4.2 位移比第32页
    3.5 带防屈曲支撑不规则结构模型建立第32-36页
        3.5.1 工程概况第32-34页
        3.5.2 计算假定第34页
        3.5.3 防屈曲支撑参数取值第34-35页
        3.5.4 模型建立第35-36页
    3.6 结构质心和刚心位置第36-37页
    3.7 防屈曲支撑布置方案第37页
        3.7.1 布置原则第37页
        3.7.2 布置方案第37页
    3.8 原结构与各控制方案质心和刚心间距第37-40页
    3.9 模态分析第40-48页
        3.9.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第40页
        3.9.2 结构自振周期分析第40-41页
        3.9.3 结构前三阶模态图第41-48页
    3.10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不规则结构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第50-60页
    4.1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第50-54页
    4.2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结果第54-58页
        4.2.1 位移比第54-55页
        4.2.2 最大层位移第55-57页
        4.2.3 层间位移角第57-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不规则结构的时程分析第60-104页
    5.1 时程分析基本理论第60-61页
    5.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61-65页
        5.2.1 地震波选取原则第61页
        5.2.2 地震波选取第61-62页
        5.2.3 地震波调整第62-65页
    5.3 多遇地震时程分析第65-80页
        5.3.1 位移比第65-66页
        5.3.2 最大层位移第66-70页
        5.3.3 层间位移角第70-74页
        5.3.4 顶层位移时程曲线第74-78页
        5.3.5 顶层角位移时程曲线第78-80页
    5.4 罕遇地震时程分析第80-95页
        5.4.1 位移比第80-82页
        5.4.2 最大层位移第82-86页
        5.4.3 层间位移角第86-89页
        5.4.4 顶层位移时程曲线第89-94页
        5.4.5 顶层角位移时程曲线第94-95页
    5.5 防屈曲支撑滞回耗能分析第95-103页
        5.5.1 多遇地震滞回耗能分析第96-99页
        5.5.2 罕遇地震滞回性能分析第99-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作者简介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下一篇:旅挖式钻孔灌注桩成柱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