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固相碳源的多级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特性及工程化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7页
    1.1 我国氮污染现状及治理需求第11-15页
        1.1.1 水体氮污染现状第11-13页
        1.1.2 氮污染的危害第13-14页
        1.1.3 国家氮治理需求第14-15页
    1.2 水体氮去除技术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第15-18页
        1.2.1 脱氮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2 现有脱氮技术存在问题及技术瓶颈第17-18页
    1.3 固相碳源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8-23页
    1.4 生态型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3-25页
        1.4.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理第24页
        1.4.2 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类型第24-25页
    1.5 多级土壤渗滤系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第25-30页
        1.5.1 多级土壤渗滤系统的水质净化机理第25-28页
        1.5.2 多级土壤渗滤系统研究进展第28-30页
    1.6 反硝化微生物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30-34页
        1.6.1 固相反硝化微生物生态学基础第30-32页
        1.6.2 常用分子学技术在反硝化微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第32-34页
    1.7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4-37页
        1.7.1 研究目的第34-35页
        1.7.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7.3 技术路线第36-37页
第二章 固相碳源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第37-54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7-41页
        2.2.1 材料第37-38页
        2.2.2 试验方法第38-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3.1 序批试验启动阶段脱氮性能第41-45页
        2.3.2 固相碳源的反硝化脱氮动力学评价第45-48页
        2.3.3 填充床反应器反硝化性能评价第48-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多级土壤渗滤系统处理低污染水的脱氮性能研究第54-74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3.2.1 试验装置第54-56页
        3.2.2 MSL系统材料组成第56-57页
        3.2.3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第57-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72页
        3.3.1 两段式MSL系统应用于低有机污染河道水的脱氮性能研究第58-63页
        3.3.2 微曝气BAF-MSL系统工艺处理污水厂尾水的脱氮研究第63-71页
        3.3.3 两种工艺对不同低有机污染水脱氮性能对比分析第71-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基于新型固相碳源的MSL系统的工程化应用第74-83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工程设计方案第74-78页
        4.2.1 区域位置第74-75页
        4.2.2 设计原则第75页
        4.2.3 组合工艺流程第75-76页
        4.2.4 设计处理规模、水质目标第76页
        4.2.5 BAF-MSL组合工艺主要单元设计参数第76-77页
        4.2.6 主要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第77页
        4.2.7 工艺运行期间原水水质特征第77-78页
    4.3 工程运行效果分析第78-82页
        4.3.1 对TN的去除效果第78页
        4.3.2 对NH+4~+-N、NO_3~--N和NO_2~--N的去除效果第78-81页
        4.3.3 对TP的去除效果第81页
        4.3.4 对COD_(Cr),的去除效果第81-82页
    4.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MSL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解析第83-105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83-88页
        5.2.1 生物样品DNA提取方法第83-84页
        5.2.2 定量PCR试验方法第84-86页
        5.2.3 高通量测序试验方法第86-88页
    5.3 定量PCR结果分析第88-92页
        5.3.1 16s rRNA基因定量结果分析第88-89页
        5.3.2 amoA基因定量结果分析第89-90页
        5.3.3 nirS与nirK基因定量结果分析第90-92页
    5.4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第92-103页
        5.4.1 BAF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第92-95页
        5.4.2 缺氧段MSL系统PL层与ML层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第95-102页
        5.4.3 不同单元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比较第102-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6.1 结论第105-106页
    6.2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19页
攻读博十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专利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疆莫阿特地区黑石湾隐爆角砾岩筒特征和锆石年代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目标的城市雨水系统构建技术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