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综述及研究意义 | 第8-17页 |
1.1 综述 | 第8-16页 |
1.1.1 斯氏高原鳅和粗唇高原鳅的分类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8-11页 |
1.1.2 拟硬刺高原鳅、麻尓柯河高原鳅和贝氏高原鳅的分类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1-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7-30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6页 |
2.1.1 材料 | 第17-22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22-23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 研究结果 | 第26-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形态学的研究 | 第30-56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方法 | 第30-32页 |
3.2 斯氏高原鳅与粗唇高原鳅的分类厘定 | 第32-44页 |
3.2.1 可数可量性状 | 第32-34页 |
3.2.2 描述性状和解剖特征 | 第34-38页 |
3.2.3 讨论 | 第38-40页 |
3.2.4 斯氏高原鳅的再描述 | 第40-44页 |
3.3 拟硬刺、麻尓柯河、贝氏高原鳅及贝氏高原鳅近似种的分类厘定 | 第44-56页 |
3.3.1 可数可量性状 | 第44-46页 |
3.3.2 主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3.3.3 描述性状和解剖特征 | 第48-53页 |
3.3.4 讨论 | 第53-56页 |
第4章 四川省高原鳅属一新种的描述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7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