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发酵液作外碳源的脱氮除磷及污泥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0-13页 |
1.1.1 氮磷的存在形式 | 第10-11页 |
1.1.2 生物脱氮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1.3 生物除磷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 生物脱氮除磷碳源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系统碳源的优化 | 第13-14页 |
1.2.2 外碳源的优化与选择 | 第14-15页 |
1.2.3 厨余垃圾作为外碳源的可能性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8页 |
2.1 SBR装置 | 第18-21页 |
2.1.1 1号SBR反应器 | 第18-20页 |
2.1.2 2号SBR反应器 | 第20-21页 |
2.2 厨余发酵液的制备及其组分 | 第21-24页 |
2.2.1 厨余发酵液的制备 | 第22页 |
2.2.2 厨余发酵液的主要组分 | 第22-24页 |
2.3 批式实验 | 第24-25页 |
2.3.1 比反硝化速率(SDNR)实验 | 第24页 |
2.3.2 释磷吸磷及反硝化聚磷实验 | 第24-25页 |
2.4 污泥特性及水质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4.1 污泥总磷的测定 | 第25页 |
2.4.2 胞外聚合物分析 | 第25页 |
2.4.3 好氧吸收速率 | 第25-26页 |
2.4.4 污泥颗粒粒径分布 | 第26页 |
2.4.5 常规分析法 | 第26-28页 |
3 溶解态厨余发酵液作外碳源的脱氮除磷特性 | 第28-44页 |
3.1 氮的去除特性 | 第29-34页 |
3.1.1 NH_4~+-N的去除效果 | 第29-31页 |
3.1.2 TN的去除效果 | 第31-32页 |
3.1.3 污泥的脱氮性能 | 第32-34页 |
3.2 磷的去除特性 | 第34-40页 |
3.2.1 磷的去除效果 | 第34-38页 |
3.2.2 释磷吸磷特性 | 第38-39页 |
3.2.3 反硝化聚磷特性 | 第39-40页 |
3.3 沿程实验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溶解态厨余发酵液作外碳源的污泥特性 | 第44-57页 |
4.1 污泥适应性分析 | 第44-48页 |
4.1.1 以乳酸钠污泥为底物的适应性实验 | 第44-45页 |
4.1.2 以淀粉污泥为底物的适应性实验 | 第45页 |
4.1.3 以乙酸钠污泥为底物的适应性实验 | 第45-46页 |
4.1.4 以厨余发酵液污泥为底物的适应性实验 | 第46-47页 |
4.1.5 反硝化速率比较 | 第47-48页 |
4.2 污泥特性分析 | 第48-55页 |
4.2.1 活性污泥形态分布 | 第48页 |
4.2.2 污泥粒径分析 | 第48-50页 |
4.2.3 MLVSS/MLSS | 第50页 |
4.2.4 污泥沉降性分析 | 第50-52页 |
4.2.5 污泥脱水性分析 | 第52-53页 |
4.2.6 COD利用效率 | 第53-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混合态厨余发酵液作外碳源的脱氮除磷特性 | 第57-71页 |
5.1 氮的去除特性 | 第57-62页 |
5.1.1 NH_4~+-N的去除 | 第57-58页 |
5.1.2 TN的去除 | 第58-60页 |
5.1.3 COD的去除 | 第60-62页 |
5.2 磷的去除特性 | 第62-63页 |
5.3 脱氮除磷机理 | 第63-70页 |
5.3.1 沿程实验 | 第63-67页 |
5.3.2 反硝化实验 | 第67-68页 |
5.3.3 释磷吸磷实验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