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的优化配置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范围 | 第10-12页 |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2-15页 |
| 2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及负荷特点 | 第15-29页 |
| 2.1 储能技术 | 第15-20页 |
| 2.1.1 机械储能 | 第15-16页 |
| 2.1.2 电磁储能 | 第16-17页 |
| 2.1.3 电化学储能 | 第17-20页 |
| 2.2 分布式储能 | 第20-24页 |
| 2.2.1 分布式储能技术的特点及发展 | 第21-22页 |
| 2.2.2 分布式储能的应用前景 | 第22页 |
| 2.2.3 可分布式应用的储能技术类型 | 第22-24页 |
| 2.2.4 混合储能的优越性 | 第24页 |
| 2.3 用户侧负荷特点 | 第24-28页 |
| 2.3.1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逐年走低 | 第24-25页 |
| 2.3.2 省网和地区电网负荷峰谷差逐年加大 | 第25-26页 |
| 2.3.3 电网大负荷持续时间短经济运营水平低 | 第26-27页 |
| 2.3.4 储能配置位置 | 第27-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分布式储能的配置 | 第29-39页 |
| 3.1 分布式储能的结构与配置容量 | 第29-31页 |
| 3.1.1 储能系统结构 | 第29-30页 |
| 3.1.2 储能配置容量 | 第30页 |
| 3.1.3 储能系统应用 | 第30-31页 |
| 3.2 实施方案 | 第31-33页 |
| 3.2.1 试点区域选取 | 第31-32页 |
| 3.2.2 试点区域储能配置方案 | 第32-33页 |
| 3.3 仿真模拟 | 第33-36页 |
| 3.3.1 试点区域无储能 | 第34-35页 |
| 3.3.2 试点区域有储能 | 第35-36页 |
| 3.4 储能的辅助系统 | 第36-38页 |
| 3.4.1 储能装置的运行系统 | 第36页 |
| 3.4.2 储能装置的调度系统 | 第36-37页 |
| 3.4.3 储能装置的监控系统 | 第37-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4 效益分析及商业模式 | 第39-51页 |
| 4.1 储能投资估算 | 第39-40页 |
| 4.2 对电网的效益分析 | 第40-43页 |
| 4.2.1 容量电价测算依据 | 第40-43页 |
| 4.2.2 电量电价测算依据 | 第43页 |
| 4.2.3 储能对电网辅助服务效益分析 | 第43页 |
| 4.3 对电厂的效益分析 | 第43-46页 |
| 4.3.1 储能提高发电机组经济运行效率 | 第43-44页 |
| 4.3.2 储能参与电厂AGC调节辅助服务 | 第44-46页 |
| 4.4 对用户的效益分析 | 第46页 |
| 4.5 商业模式 | 第46-49页 |
| 4.5.1 对电网的辅助服务 | 第47-48页 |
| 4.5.2 对电厂的辅助服务 | 第48页 |
| 4.5.3 对用户的能效服务 | 第48-4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实践及发表的论文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