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Summary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 锰的分布与存在状态 | 第9-10页 |
2 锰的生物学作用 | 第10-11页 |
3 锰的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4 锰污染修复方法 | 第12-18页 |
4.1 物理化学修复 | 第12-14页 |
4.1.1 沉淀法 | 第12页 |
4.1.2 氧化法 | 第12-13页 |
4.1.3 离子交换法 | 第13页 |
4.1.4 吸附法 | 第13-14页 |
4.2 生物修复 | 第14-18页 |
4.2.1 植物修复 | 第14-15页 |
4.2.2 微生物修复 | 第15-18页 |
5 微生物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18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3页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仪器 | 第20-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0-22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23-25页 |
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 革兰氏染色液的配制 | 第24页 |
2.3 生理生化指示剂的配制 | 第24页 |
2.4 其他试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3.1 耐锰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3.2 形态学鉴定 | 第26-28页 |
3.2.1 革兰氏染色 | 第26-27页 |
3.2.2 生理生化检测 | 第27-28页 |
3.3 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28-29页 |
3.3.1 耐锰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28页 |
3.3.2 引物的溶解稀释 | 第28页 |
3.3.3 细菌 16S rDNA的检测 | 第28-29页 |
3.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9页 |
3.4 耐受细菌的锰去除试验 | 第29页 |
3.5 耐受细菌在高锰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第29-30页 |
3.5.1 高耐受细菌的锰胁迫培养 | 第29-30页 |
3.5.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0页 |
3.5.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30页 |
3.5.4 电导率的测试 | 第30页 |
3.6 高耐锰细菌的转录组测序 | 第30-33页 |
3.6.1 高耐锰细菌锰盐胁迫条件的确定 | 第31页 |
3.6.2 高耐锰细菌锰胁迫的转录组测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3-53页 |
1 耐锰细菌的分离鉴定 | 第33-37页 |
1.1 耐锰细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3-34页 |
1.2 耐锰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34-35页 |
1.3 耐锰细菌鉴定的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35-37页 |
2 耐受细菌的锰去除试验 | 第37-38页 |
3 耐受细菌在高锰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第38-42页 |
3.1 高耐锰细菌的锰胁迫培养 | 第38-39页 |
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3.4 电导率的变化 | 第41-42页 |
4 高耐锰细菌的转录组测序 | 第42-53页 |
4.1 高耐锰细菌锰盐胁迫条件的确定 | 第42-43页 |
4.2 耐受细菌在高锰胁迫下的转录组分析 | 第43-44页 |
4.3 锰胁迫下耐锰细菌的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4.4 转录组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 | 第45-46页 |
4.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第46-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60页 |
1 高耐锰菌的分离鉴定 | 第53-54页 |
2 耐受细菌的锰去除试验 | 第54-55页 |
3 耐受细菌在高锰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 第55-56页 |
4 高耐锰细菌鉴定的转录组测序 | 第56-6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缩略词表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77页 |
附表 | 第77-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