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抗生素的使用及其影响 | 第16-17页 |
1.1.2 硝化‐反硝化的脱氮过程 | 第17-18页 |
1.1.3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协同脱氮过程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1 SBR工艺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2 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组合工艺在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2.3 兽药抗生素对废水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硝化‐反硝化反应器与单级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 | 第23-38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3-25页 |
2.2.2 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 | 第25页 |
2.2.3 合成废水 | 第25-27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2.3.1 硝化‐反硝化反应器启动期的常规指标变化 | 第28-29页 |
2.3.2 亚硝化阶段反应器启动期的常规指标变化 | 第29-31页 |
2.3.3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工艺在SBR反应器中的耦合 | 第31-32页 |
2.3.4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期FA和FNA的变化 | 第32-34页 |
2.3.5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期温度、pH和DO的变化 | 第34-35页 |
2.3.6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期产生的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之和与消耗的氨氮的比值(η)的变化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阿散酸和盐酸氨丙啉对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3.2.1 试剂 | 第38-39页 |
3.2.2 合成废水 | 第39页 |
3.2.3 SBR的运行条件 | 第39页 |
3.2.4 实验设计与活性测试 | 第39-40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6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 | 第41页 |
3.2.7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41-42页 |
3.2.8 16S rDNA测序分析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COD的去除影响 | 第42-43页 |
3.3.2 氮和磷的去除影响 | 第43-45页 |
3.3.3 抗生素的去除及产物分析 | 第45-47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硝化细菌的丰度与多样性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磺胺喹恶啉钠、土霉素和阿散酸共同对单级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4.2.1 试剂 | 第53页 |
4.2.2 合成废水 | 第53页 |
4.2.3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一体化反应器的运行条件 | 第53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4.2.5 分析方法与计算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 常规指标的去除影响 | 第54-56页 |
4.3.2 FA和FNA的变化 | 第56-57页 |
4.3.3 产生的亚硝酸盐氮与硝酸盐氮之和与消耗的氨氮的比值(η)的变化 | 第57-58页 |
4.3.4 兽药抗生素的去除及产物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结论 | 第61-62页 |
5.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