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概述 | 第11页 |
1.1.2 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7-2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对象、范围与内容 | 第21-22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2 儿童心理特征及其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25-33页 |
2.1 相关心理学的概念 | 第25-26页 |
2.1.1 儿童心理学 | 第25-26页 |
2.1.2 环境心理学 | 第26页 |
2.2 儿童心理特征与空间存在的关系 | 第26-28页 |
2.2.1“感觉” | 第26-27页 |
2.2.2“注意力” | 第27-28页 |
2.2.3“联觉” | 第28页 |
2.3 儿童环境认知与空间存在的关系 | 第28-32页 |
2.3.1 儿童的认知成图 | 第28-29页 |
2.3.2 儿童的距离感受 | 第29-31页 |
2.3.3 儿童的动作性行为习性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青少年宫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研究 | 第33-50页 |
3.1 内部空间尺度设计的研究 | 第33-36页 |
3.1.1 概述空间尺度 | 第33页 |
3.1.2 营造归属感的小空间 | 第33-34页 |
3.1.3 营造平等性的大空间 | 第34-35页 |
3.1.4 空间尺度复合设计 | 第35-36页 |
3.2 内部空间流线设计的研究 | 第36-42页 |
3.2.1 青少年宫的空间流线 | 第36-37页 |
3.2.2 个人空间距离 | 第37-38页 |
3.2.3 行为习性群体差异 | 第38-42页 |
3.3.内部空间色彩设计的研究 | 第42-45页 |
3.3.1 色彩联觉 | 第42页 |
3.3.2 色彩喜好实验 | 第42-43页 |
3.3.3 儿童空间色彩的运用 | 第43-45页 |
3.4 内部空间材料设计的研究 | 第45-47页 |
3.4.1 安全性 | 第45页 |
3.4.2 实用性 | 第45-46页 |
3.4.3 肌理性 | 第46-47页 |
3.5 视觉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研究 | 第47-49页 |
3.5.1 图示认知 | 第47-48页 |
3.5.2 色彩 | 第48页 |
3.5.3 图底关系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基于儿童心理分析的青少年宫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以武汉市青少年宫为例 | 第50-58页 |
4.1 武汉市青少年宫建筑内部空间现状 | 第50-52页 |
4.2 空间尺度的差异性 | 第52-54页 |
4.2.1 小型空间的设计 | 第52-53页 |
4.2.2 教学空间的活跃设计 | 第53-54页 |
4.3 空间流线的复杂性 | 第54-55页 |
4.3.1 空间布局复杂化 | 第54页 |
4.3.2 空间布局清晰化 | 第54-55页 |
4.4 空间色彩的个性化 | 第55-56页 |
4.4.1 具有空间导向的色彩 | 第55页 |
4.4.2 不同功能的色彩配置 | 第55-56页 |
4.5 材料选择的人性化 | 第56-57页 |
4.5.1 光滑材质的运用 | 第56-57页 |
4.5.2 肌理材质的运用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