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前言第12-20页
    1 黄病毒简介第12-15页
        1.1 黄病毒属非编码区结构与功能第12-13页
        1.2 黄病毒属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第13-15页
    2 鸭坦布苏病毒简介第15-19页
        2.1 历史第15-16页
        2.2 鸭坦布苏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第16-19页
            2.2.1 鸭坦布苏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第16页
            2.2.2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第16-17页
            2.2.3 鸭坦布苏病毒的致病性第17页
            2.2.4 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与预防第17-19页
    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材料与方法第20-32页
    1.材料第20-23页
        1.1 病料来源第20页
        1.2 试验动物第20页
        1.3 主要试剂第20页
        1.4 主要器材第20-21页
        1.5 所用引物第21-22页
        1.6 主要溶液配制第22-23页
            1.6.1 PBS的配制(0.01M,pH=7.0~7.2)第22页
            1.6.2 枸橼酸盐的配制第22页
            1.6.3 10%福尔马林溶液的配制第22页
            1.6.4 3%过氧化氢溶液的配制第22-23页
            1.6.5 DAB显色液的配制第23页
            1.6.6 细胞生长液第23页
            1.6.7 细胞维持液第23页
    2.方法第23-32页
        2.1 自然感染病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的观察第23-24页
            2.1.1 自然感染蛋鸭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的观察第23页
            2.1.2 自然感染蛋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第23页
            2.1.3 自然感染病鸭各组织器官中的病毒分布的观察第23-24页
        2.2 病毒的分离增殖第24-25页
            2.2.1 病料的处理第24页
            2.2.2 鸭胚的接种及传代第24-25页
            2.2.3 病毒在DEF细胞上的增殖第25页
        2.3 病毒的鉴定第25-28页
            2.3.1 病毒的RT-PCR鉴定第25-26页
            2.3.2 BHK细胞适应实验第26页
            2.3.3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鸭坦布苏病毒第26-27页
            2.3.4 鸭坦布苏病毒形态的观察第27页
            2.3.5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27页
            2.3.6 鸭胚半数致死量(ELD50)的测定第27-28页
            2.3.7 病毒的血凝性检测第28页
        2.4 鸭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第28-30页
            2.4.1 样品的处理第28页
            2.4.2 组织总RNA提取第28-29页
            2.4.3 鸭坦布苏病毒总RNA反转录成cDNA第29页
            2.4.4 PCR扩增基因片段第29页
            2.4.5 DNA片段的回收纯化第29-30页
            2.4.6 鸭坦布苏病毒非编码区序列的测定第30页
        2.5 鸭坦布苏病毒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学变化的观察第30-32页
结果第32-57页
    1.自然感染病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的观察结果第32-38页
        1.1 自然感染蛋鸭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观察结果第32-33页
        1.2 自然感染病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观察结果第33-36页
        1.3 自然感染病鸭体内鸭坦布苏病毒的分布结果第36-38页
    2.病毒的分离增殖结果第38-39页
        2.1 感染鸭胚胚体病理变化观察结果第38页
        2.2 病毒尿囊液的RT-PCR检测结果第38-39页
    3.病毒的鉴定结果第39-53页
        3.1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BHK细胞后的形态观察第39-40页
        3.2 病毒感染BHK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结果第40-41页
        3.3 鸭坦布苏病毒形态的观察第41页
        3.4 鸭坦布苏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第41-42页
        3.5 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结果第42页
        3.6 鸭坦布苏病毒的血凝性测定第42-43页
        3.7 鸭坦布苏病毒MC株全基因组的测定及分析第43-49页
            3.7.1 鸭坦布苏病毒全序列的测定结果第43-47页
            3.7.2 鸭坦布苏病毒氨基酸裂解位点预测第47页
            3.7.3 鸭坦布苏病毒氨基酸序列糖基化位点及半胱氨酸残基预测第47页
            3.7.4 鸭坦布苏病毒 5-NCR与 3-NCR的二级结构与分析第47-49页
        3.8 人工感染雏鸭第49-53页
            3.8.1 人工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学变化的观察第49-50页
            3.8.2 人工感染雏鸭鸭坦布苏病毒在体内的分布第50-53页
    4.讨论第53-57页
        4.1 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第53页
        4.2 自然感染的病变特征第53-54页
        4.3 病毒的分布特点第54-55页
        4.4 鸭坦布苏病毒的全序列分析第55-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70页
附录:MC株鸭坦布苏病毒全序列第70-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FN-tau通过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金葡菌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症的应答
下一篇:小鼠不同类型植入前胚胎细胞的转录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