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制度与管理体制论文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银政合作研究

中文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1-12页
        1.2.1 研究思路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5-18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1.4.1 本文的创新点第18页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19-23页
    2.1 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1 公共财政理论第19页
        2.1.2 现代国库管理理论第19-20页
        2.1.3 政府现金管理理论第20-21页
        2.1.4 政府与私人合作理论第21-22页
    2.2 概念界定第22-23页
        2.2.1 国库集中支付第22页
        2.2.2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第22页
        2.2.3 银政合作第22-23页
3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银政合作模式第23-31页
    3.1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第23-25页
        3.1.1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历程第23-24页
        3.1.2 国库集中支付的流转模式第24-25页
        3.1.3 国库集中支付现状第25页
    3.2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第25-29页
        3.2.1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思路第25-26页
        3.2.2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的意义第26-27页
        3.2.3 银政合作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中的作用第27-29页
    3.3 银政合作的主要模式第29-31页
        3.3.1 银政合作业务发展现状第29页
        3.3.2 银政合作业务的具体开展模式第29-31页
        3.3.3 银政合作中银行的获益模式第31页
4 银政合作的主要领域和业务流程第31-37页
    4.1 银政合作涵盖主要业务范畴第31-33页
        4.1.1.银行与财政部门合作第32页
        4.1.2 银行与税务机关的合作第32页
        4.1.3 银行与海关的合作第32-33页
        4.1.4 银行与社保机构的合作第33页
    4.2 银政合作业务的主要流程及产品第33-36页
        4.2.1 银财合作相关产品第33-34页
        4.2.2 银税合作相关产品第34-35页
        4.2.3 银保合作相关产品第35页
        4.2.4 银行与公积金相关产品第35-36页
    4.3 银政合作创新领域与业务第36-37页
        4.3.1 地方政府债投资与承销第36页
        4.3.2 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项目改革第36-37页
5 银政合作的效应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第37-41页
    5.1 银政合作的主要效应第37-38页
        5.1.1 对政府部门产生的效应第37-38页
        5.1.2 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效应第38页
    5.2 银政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第38-41页
        5.2.1 信息化覆盖范围尚且不足第38-39页
        5.2.2 风险防控水平尚待加强第39页
        5.2.3 银政双方职能边界尚待进一步明确第39页
        5.2.4 银政合作法理逻辑尚待厘清第39-40页
        5.2.5 公众参与程度有待提升第40页
        5.2.6 银政合作当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第40-41页
6 推动银政深入合作相关政策建议第41-44页
    6.1 进一步推进银政合作信息化及综合化程度第41页
    6.2 继续加强合作模式及产品的创新第41-42页
    6.3 进一步明确在银政合作中双方的职能边界第42页
    6.4 进一步加强银政合作业务人力资源的优化第42-43页
    6.5 进一步银政合作中的公众参与度第43页
    6.6 提升银政合作安全防护水平第43-44页
7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共住房及其政策问题研究--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下一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政府监管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