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整合保护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表第15-21页
1 绪论第21-34页
    1.1 研究动因第21-23页
        1.1.1 传统聚落自然、文化景观面临威胁第21页
        1.1.2 传统聚落由单体保护到区域性整体保护趋势第21-22页
        1.1.3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集群保护的迫切需要第22-2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页
    1.3 核心概念界定第23-25页
        1.3.1 传统聚落第23-24页
        1.3.2 景观特质第24页
        1.3.3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第24-25页
        1.3.4 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第25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5-29页
        1.4.1 从传统聚落到聚落景观的研究第25-26页
        1.4.2 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价值判断第26页
        1.4.3 传统聚落景观整合保护的相关研究第26-27页
        1.4.4 景观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第27-28页
        1.4.5 针对武陵民族地区聚落景观的相关研究第28-29页
    1.5 研究对象第29-31页
        1.5.1 空间界定第29-31页
        1.5.2 聚落样本选定第31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1-33页
        1.6.1 研究内容第31-32页
            1.6.1.1 全境尺度景观特征分类第31页
            1.6.1.2 廊道尺度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构建第31页
            1.6.1.3 聚落尺度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第31-32页
            1.6.1.4 传统聚落景观区域整合保护第32页
        1.6.2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7 技术路线第33-34页
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程序与方法第34-39页
    2.1 英国景观特征评估体系第34-36页
    2.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程序第36-37页
        2.2.1 界定范围第36页
        2.2.2 案头研究第36-37页
        2.2.3 田野调查第37页
        2.2.4 识别与描述第37页
    2.3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主要方法第37-39页
        2.3.1 ArcGIS分析法第37页
        2.3.2 聚类分析方法第37-38页
        2.3.3 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第38页
        2.3.4 主观描述法第38-39页
3 全境尺度景观特征分类第39-61页
    3.1 武陵山区概况第39-43页
        3.1.1 自然环境第39-41页
        3.1.2 人文环境第41-43页
    3.2 区域尺度景观特征因子第43-49页
        3.2.1 地形第44-46页
        3.2.2 土地覆盖第46-47页
        3.2.3 民族人口密度第47-49页
    3.3 景观特征分类过程第49-50页
        3.3.1 定义 1km×1km尺度景观特征类型第49页
        3.3.2 定义全境尺度景观特征类型第49-50页
    3.4 景观特征类型与描述第50-58页
        3.4.1 1km×1km尺度景观特征类型第50-52页
        3.4.2 全境尺度景观特征类型第52-54页
        3.4.3 全境关键景观特质描述第54-58页
    3.5 传统聚落自然基底环境特征第58-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4 廊道尺度传统聚落分布特点和景观廊道网络构建第61-84页
    4.1 武陵山区线型遗产概况第61-64页
    4.2 传统聚落空间布局第64-66页
        4.2.1 样本选取第64-65页
        4.2.2 核密度制图第65页
        4.2.3 空间布局特征第65-66页
    4.3 遗产源选取第66-69页
        4.3.1 传统聚落第67页
        4.3.2 文物保护单位第67-68页
        4.3.3 遗产源与线型遗产相关性第68页
        4.3.4 遗产源与主要水系相关性第68-69页
    4.4 遗产源空间分布特征第69-72页
        4.4.1 土地覆盖第69-70页
        4.4.2 坡度和坡向第70-71页
        4.4.3 海拔和地形起伏度第71-72页
    4.5 景观廊道网络构建第72-83页
        4.5.1 阻力因子选取与权重第73-75页
        4.5.2 廊道适宜性分析第75-79页
            4.5.2.1 单因子阻力面构建第75-78页
            4.5.2.2 景观阻力面模拟第78页
            4.5.2.3 廊道适宜性分区第78-79页
        4.5.3 景观廊道网络分区第79-80页
        4.5.4 传统聚落景观廊道网络规划第80-83页
            4.5.4.1 主要廊道第82-83页
            4.5.4.2 次要廊道第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聚落尺度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与描述第84-156页
    5.1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选取标准第84页
    5.2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选取第84-111页
        5.2.1 选取原则第84-85页
        5.2.2 自然特质要素第85-89页
        5.2.3 人文特质要素第89-100页
        5.2.4 民族特质要素第100-103页
        5.2.5 审美感知要素第103-109页
            5.2.5.1 民族审美特征第104-106页
            5.2.5.2 传统聚落审美特征第106-107页
            5.2.5.3 传统聚落审美感知要素的选取第107-109页
        5.2.6 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要素分级第109-111页
    5.3 主要廊道传统聚落景观特质识别与描述第111-154页
        5.3.1 渝-鄂段第111-119页
            5.3.1.1 景观特质识别第112-115页
            5.3.1.2 个案描述第115-119页
        5.3.2 鄂-渝-黔段第119-129页
            5.3.2.1 景观特质识别第120-125页
            5.3.2.2 个案描述第125-129页
        5.3.3 黔-渝-湘段第129-138页
            5.3.3.1 景观特质识别第130-134页
            5.3.3.2 个案描述第134-138页
        5.3.4 鄂-渝-湘段第138-145页
            5.3.4.1 景观特质识别第139-141页
            5.3.4.2 个案描述第141-145页
        5.3.5 黔-湘段第145-154页
            5.3.5.1 景观特质识别第146-150页
            5.3.5.2 个案描述第150-154页
    5.4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6 武陵山区传统聚落区域整合保护策略第156-185页
    6.1 传统聚落现状及问题第156-157页
    6.2 传统聚落保护困境第157页
    6.3 全境尺度传统聚落基底环境分区保护策略第157-169页
        6.3.1 景观敏感度评价第157-167页
            6.3.1.1 单因子分析第159-162页
            6.3.1.2 评价因子权重第162-166页
            6.3.1.3 景观综合敏感度分级第166-167页
        6.3.2 景观保护分区第167-169页
            6.3.2.1 景观核心区第168页
            6.3.2.2 景观缓冲区第168-169页
            6.3.2.3 景观协调区第169页
    6.4 廊道尺度传统聚落分类分级保护策略第169-174页
        6.4.1 核心保护聚落第170-171页
        6.4.2 重点保护聚落第171-172页
        6.4.3 特殊保护聚落第172-174页
    6.5 聚落尺度景观特质保护策略第174-183页
        6.5.1 自然特质保护策略第175-177页
            6.5.1.1 自然山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第175-176页
            6.5.1.2 聚落植物景观保护和规划第176-177页
        6.5.2 人文特质保护策略第177-181页
            6.5.2.1 农田景观的保护与管理第177-178页
            6.5.2.2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第178-180页
            6.5.2.3 历史环境要素重点保护第180-181页
        6.5.3 民族特质保护策略第181-182页
            6.5.3.1 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延续第181页
            6.5.3.2 非物质文化及其传承人保护第181-182页
        6.5.4 审美感知保护策略第182-183页
            6.5.4.1 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保护第182-183页
            6.5.4.2 聚落景观风貌的协调统一第183页
    6.6 本章小结第183-185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85-187页
    7.1 主要结论第185页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9页
附录第199-205页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文章情况第205-206页
致谢第206-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GRAS2基因调控果实发育的机理研究
下一篇:玉米籽粒氨基酸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及玉米和水稻代谢组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