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燃料电池用新型耐高温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缩略词表第12-22页
第1章 绪论第22-50页
    1.1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22-28页
        1.1.1 氢能与燃料电池第22-23页
        1.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第23-25页
        1.1.3 高温工作的优势第25页
        1.1.4 耐高温质子交换膜材料第25-28页
    1.2 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PBI)体系第28-45页
        1.2.1 聚苯并咪唑聚合物概述第28-29页
        1.2.2 磷酸掺杂PBI膜的制备方法第29-32页
            1.2.2.1 溶液浇铸法制备PBI/PA膜第29-30页
            1.2.2.2 直接浇注法制备PBI/PA膜第30-32页
        1.2.3 磷酸掺杂PBI膜的性质与问题第32-35页
            1.2.3.1 电导率与传质机理第32-34页
            1.2.3.2 机械性能第34-35页
            1.2.3.3 PBI/PA膜面临的问题第35页
        1.2.4 PBI基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改性第35-41页
            1.2.4.1 变体结构PBI聚合物的合成第35-38页
            1.2.4.2 PBI膜的接枝改性第38-39页
            1.2.4.3 PBI膜的交联改性第39-41页
        1.2.5 PBI基复合膜的制备第41-45页
            1.2.5.1 掺杂的PBI复合膜第41-43页
            1.2.5.2 共混的PBI复合膜第43-45页
    1.3 PBI基电解质膜的燃料电池性能第45-47页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47-50页
第2章 实验方法与仪器信息第50-62页
    2.1 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黏度测定第50-51页
    2.2 聚合物与膜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51-54页
        2.2.1 红外光谱(IR)第52页
        2.2.2 核磁共振波谱(NMR)第52-53页
        2.2.3 X射线衍射(XRD)第53页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第53-54页
    2.3 热稳定性与抗氧化性表征第54-55页
        2.3.1 热失重分析(TGA)第54-55页
        2.3.2 Fenton实验第55页
    2.4 甲醇透过率第55-56页
    2.5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率第56-57页
    2.6 机械性能第57-58页
    2.7 电导率第58-59页
    2.8 电池性能与寿命试验第59-60页
    2.9 本论文所用仪器设备信息第60-62页
第3章 不同分子量mPBI聚合物的合成与膜性能研究第62-74页
    3.1 概述第62页
    3.2 实验药品与实验方法第62-64页
        3.2.1 实验药品第62-63页
        3.2.2 mPBI聚合物的合成与膜的制备第63-64页
    3.3 不同分子量mPBI聚合物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研究第64-73页
        3.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膜制备第64页
        3.3.2 抗氧化性能第64-65页
        3.3.3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65-67页
        3.3.4 电导率第67-68页
        3.3.5 机械性能第68-70页
        3.3.6 电池性能与寿命第70-73页
    3.4 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含氮杂环修饰的PBI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74-106页
    4.1 概述第74页
    4.2 实验药品与实验方法第74-77页
        4.2.1 实验药品第74-75页
        4.2.2 苯并咪唑侧链接枝mPBI聚合物膜的制备第75-76页
        4.2.3 吡啶修饰PBI聚合物的合成第76页
        4.2.4 苯并咪唑主链修饰PBI共聚物的合成第76-77页
    4.3 苯并咪唑侧链接枝PBI聚合物膜(mPBI-BeIm)第77-87页
        4.3.1 膜制备与结构表征第77-79页
        4.3.2 热稳定性第79-80页
        4.3.3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80-81页
        4.3.4 机械性能第81-82页
        4.3.5 电导率与摩尔酸电导率第82-84页
        4.3.6 电池性能第84-87页
    4.4 吡啶修饰的PBI聚合物膜(OHPyPBI)第87-96页
        4.4.1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第87-88页
        4.4.2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88-89页
        4.4.3 热稳定性第89-90页
        4.4.4 电导率第90-93页
        4.4.5 机械性能第93-95页
        4.4.6 电池性能第95-96页
    4.5 苯并咪唑主链修饰的PBI共聚物膜(AB-mPBI)第96-104页
        4.5.1 共聚物合成与膜制备第96-98页
        4.5.2 共聚物的结构表征第98-99页
        4.5.3 热稳定性第99-100页
        4.5.4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00-102页
        4.5.5 电导率与机械性能第102-104页
    4.6 小结第104-106页
第5章 砜基PBI共聚物膜与交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06-133页
    5.1 概述第106页
    5.2 实验药品与实验方法第106-109页
        5.2.1 实验药品第106-107页
        5.2.2 砜基PBI聚合物(SO_2PBI)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膜制备第107-108页
        5.2.3 SO_2PBI交联膜的制备第108-109页
        5.2.4 交联反应模型实验第109页
        5.2.5 膜在有机溶剂(DMAc)中的溶解实验第109页
    5.3 砜基PBI共聚物膜(Co-SO_2PBI)第109-123页
        5.3.1 共聚物的合成与膜制备第109-112页
        5.3.2 共聚物的结构表征第112-114页
        5.3.3 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第114-115页
        5.3.4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15-117页
        5.3.5 电导率与机械性能第117-120页
        5.3.6 电池性能与寿命第120-123页
    5.4 交联的SO_2PBI膜(CL-SO_2PBI)第123-132页
        5.4.1 交联反应模型实验第123-124页
        5.4.2 DMAc溶解实验第124-125页
        5.4.3 化学稳定性与热稳定性第125-126页
        5.4.4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26-128页
        5.4.5 电导率第128页
        5.4.6 机械性能第128-129页
        5.4.7 电池性能与寿命第129-132页
    5.5 小结第132-133页
第6章 氟六PBI聚合物膜与其交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133-152页
    6.1 概述第133页
    6.2 实验药品与实验方法第133-136页
        6.2.1 实验药品第133-134页
        6.2.2 氟六PBI聚合物(F_6PBI)的合成与膜制备第134-135页
        6.2.3 氯甲基化聚砜聚合物(CMPSU)的合成第135页
        6.2.4 F_6PBI交联膜的制备第135-136页
    6.3 磷酸掺杂F_6PBI膜的性能研究第136-138页
        6.3.1 F_6PBI膜的酸掺杂水平第136-137页
        6.3.2 磷酸掺杂F_6PBI膜的机械性能第137-138页
    6.4 交联的F_6PBI膜(CrL-F_6PBI)第138-150页
        6.4.1 结构表征与DMAc溶解实验第138-140页
        6.4.2 热稳定性第140-141页
        6.4.3 化学稳定性第141-142页
        6.4.4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42-145页
        6.4.5 机械性能第145-147页
        6.4.6 电导率第147-148页
        6.4.7 电池性能与寿命第148-150页
    6.5 小结第150-152页
第7章 咪唑基团修饰的聚砜与Nafion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52-176页
    7.1 概述第152页
    7.2 实验药品及实验方法第152-156页
        7.2.1 实验药品第152-153页
        7.2.2 咪唑基接枝聚砜膜的制备第153-154页
        7.2.3 碱性离子液体(BMImOH)的合成第154-155页
        7.2.4 咪唑基离子液体组装Nafion膜的制备第155-156页
    7.3 咪唑基接枝聚砜膜(ImPSU)第156-165页
        7.3.1 聚合物结构与膜形貌的表征第156-158页
        7.3.2 热稳定性第158-159页
        7.3.3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59-162页
        7.3.4 电导率第162-163页
        7.3.5 机械性能第163-164页
        7.3.6 电池性能第164-165页
    7.4 咪唑基离子液体组装的Nafion膜(Nafion/BMIm)第165-175页
        7.4.1 复合膜的制备第165-166页
        7.4.2 复合膜的结构表征第166-167页
        7.4.3 酸掺杂水平与溶胀性第167-170页
        7.4.4 热稳定性第170-171页
        7.4.5 甲醇透过率第171-173页
        7.4.6 电导率与机械性能第173-175页
    7.5 小结第175-176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76-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204页
致谢第204-206页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授权专利第206-210页
附录2:作者简介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真实—唐·德里罗小说中后现代现实研究
下一篇:文学新闻主义视角下的薇拉·凯瑟、凯瑟琳·安·波特、尤多拉·韦尔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