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8-2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9-20页
        1.2.2 现实意义第20页
    1.3 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1.3.1 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20-21页
        1.3.2 理论研究与推理分析相结合第21页
        1.3.3 文献研究法第21页
        1.3.4 系统研究法第21页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第21-23页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3-24页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24-39页
    2.1 国外文献综述第24-32页
        2.1.1 城市化的涵义及发展第24-25页
        2.1.2 聚集—扩散理论第25-27页
        2.1.3 中心城市发展理论第27-28页
        2.1.4“广义小城镇学”理论第28-31页
        2.1.5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第31-32页
    2.2 国内文献综述第32-37页
        2.2.1 新型城镇化内涵与特征第32-33页
        2.2.2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第33页
        2.2.3 新型城镇化定量测度与空间分异第33-34页
        2.2.4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第34-37页
    2.3 总结与评价第37-39页
第3章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第39-50页
    3.1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第39-41页
        3.1.1 界定新型城镇化内涵应把握的基本原则第39-40页
        3.1.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第40-41页
    3.2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第41-43页
        3.2.1 以人为本第41页
        3.2.2 内涵集约第41-42页
        3.2.3 产城互融第42页
        3.2.4 城乡一体第42-43页
        3.2.5 绿色发展第43页
    3.3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第43-45页
        3.3.1 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第43页
        3.3.2 实现城镇规模结构优化与空间结构多元化第43-44页
        3.3.3 推进土地城镇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第44页
        3.3.4 实现产城融合与一体化第44页
        3.3.5 实现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第44-45页
    3.4 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第45-50页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第45-46页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第46-48页
        3.4.3 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方法第48-50页
第4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问题与成因第50-63页
    4.1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进第50-51页
    4.2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第51-53页
    4.3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第53-56页
        4.3.1 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第53页
        4.3.2 城镇化与工业化齐头并举,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局面有所改善第53-54页
        4.3.3 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增强第54-55页
        4.3.4 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第55-56页
    4.4 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问题第56-59页
        4.4.1 区域发展不协调,城市承载力不强,城市病问题突出第56-57页
        4.4.2 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规模和层级发展不协调第57-58页
        4.4.3 发展方式粗放,土地集约节约效应差,造成资源浪费第58页
        4.4.4 城镇化和工业化非协调,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第58页
        4.4.5 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矛盾突出第58-59页
        4.4.6 城镇化发展改革的体制机制进展缓慢第59页
    4.5 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主要成因第59-63页
        4.5.1 思想上对城镇化认识不够深入,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第60页
        4.5.2 做法上由政府推动为主导,对城镇化内在动力挖掘不足第60-61页
        4.5.3 历史体制上,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第61-62页
        4.5.4 国情地情方面复杂,导致城镇化建设存在一定困难第62-63页
第5章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第63-80页
    5.1 人口城镇化第63-65页
        5.1.1 人口城镇化的作用第63-64页
        5.1.2 人口城镇化发展路径第64-65页
        5.1.3 人口城镇化的预测第65页
    5.2 就业城镇化第65-70页
        5.2.1 就业城镇化的作用第65页
        5.2.2 就业城镇化的演化历程第65-68页
        5.2.3 就业城镇化路径选择第68-70页
    5.3 教育城镇化第70-73页
        5.3.1 教育城镇化的作用第70-72页
        5.3.2 教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第72页
        5.3.3 教育城镇化的发展举措第72-73页
    5.4 医疗城镇化第73-77页
        5.4.1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历程和基本框架第74页
        5.4.2 我国基本医疗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4-76页
        5.4.3 我国医疗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分析第76-77页
    5.5 社会保障城镇化第77-80页
        5.5.1 社会保障城镇化的基本认识第77页
        5.5.2 社会保障城镇化的基本问题第77-78页
        5.5.3 社会保障城镇化的路径选择第78-80页
第6章 城镇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多元化第80-98页
    6.1 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第80-85页
        6.1.1 我国城镇化规模结构发展背景第80-81页
        6.1.2 我国城镇化规模结构存在问题第81-83页
        6.1.3 不同规模城市在城镇化中的作用第83页
        6.1.4 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第83-85页
    6.2 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第85-98页
        6.2.1 城镇化的空间结构现状第86-88页
        6.2.2 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第88-92页
        6.2.3 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第92-94页
        6.2.4 土地城镇化的特点第94-95页
        6.2.5 优化土地城镇化发展路径第95-98页
第7章 产城融合与一体化第98-114页
    7.1 产城融合与新型城镇化第98-99页
    7.2 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第99-100页
        7.2.1 发展是第一要义第99页
        7.2.2 功能匹配是关键第99页
        7.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第99-100页
    7.3 产城割裂发展的原因剖析第100-101页
        7.3.1 规划引导上缺乏衔接第100页
        7.3.2 产业园区“唯利是图”第100页
        7.3.3 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第100-101页
    7.4 实现产城融合的路径选择第101-102页
        7.4.1 加强城市相关规划完善和衔接第101页
        7.4.2 建立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第101页
        7.4.3 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化建设第101-102页
        7.4.4 实现基础设施的完备化第102页
        7.4.5 注重产业优化布局第102页
    7.5 产城融合的实证研究第102-114页
        7.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第102-103页
        7.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与方法选择第103-106页
        7.5.3 产城融合测度结果分析第106-114页
第8章 绿色低碳的生态城镇化第114-123页
    8.1 生态城镇化内涵释义第114-117页
        8.1.1 生态城镇化第114-116页
        8.1.2 生态城镇化与城镇化的“新”第116-117页
    8.2 生态城镇化基本特征第117-119页
        8.2.1 适度集聚性第117页
        8.2.2 系统性第117页
        8.2.3 独特性第117-118页
        8.2.4 动态性第118页
        8.2.5 生态性第118页
        8.2.6 人本性第118-119页
    8.3 生态城镇化实施路径第119-123页
        8.3.1 依托区域发展重点城镇第119页
        8.3.2 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第119-120页
        8.3.3 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第120-122页
        8.3.4 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第122-123页
第9章 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路径比较研究第123-134页
    9.1 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道路第123-129页
        9.1.1 美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23-125页
        9.1.2 英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25-126页
        9.1.3 德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26-127页
        9.1.4 日本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27-128页
        9.1.5 韩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28-129页
    9.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道路第129-132页
        9.2.1 墨西哥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30-131页
        9.2.2 印度城镇化发展道路及特点第131-132页
    9.3 世界城镇化比较与借鉴第132-134页
        9.3.1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与服务第132页
        9.3.2 政策体系完善,法制先行,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第132-133页
        9.3.3 城镇化模式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第133-134页
第10章 促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性建议第134-142页
    10.1 创新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134-135页
    10.2 完善制度,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第135-136页
        10.2.1 完善户籍制度第135页
        10.2.2 创新就业制度第135页
        10.2.3 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135-136页
        10.2.4 完善保障房制度第136页
    10.3 规划先行,优化城市与城镇的空间布局第136-138页
        10.3.1 打造多层级城镇发展体系,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第136-137页
        10.3.2 制定完善的城市规划,促进城镇的有序发展第137-138页
    10.4 金融支持,破解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瓶颈第138-139页
        10.4.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138页
        10.4.2 完善地方税体系第138-139页
        10.4.3 建立健全规范的投融资机制第139页
    10.5 凸显文化,以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新型城镇化道路第139-140页
        10.5.1 抓文化理念确立第139-140页
        10.5.2 抓文化精神塑造第140页
        10.5.3 抓文化活力激发第140页
    10.6 加强领导,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第140-142页
        10.6.1 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第140-141页
        10.6.2 形成工作合力第141页
        10.6.3 健全考核机制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工作流技术的合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省级政府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