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轻金属冶炼论文--铝论文

系列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工业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9页
    1.1 国内外铝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第14-15页
        1.1.1 铝冶炼技术发展史第14页
        1.1.2 国内外铝电解技术现状第14-15页
    1.2 铝电解基本原理及电解槽结构第15-16页
        1.2.1 阳极反应与阴极反应第15-16页
        1.2.2 铝电解槽结构第16页
    1.3 铝电解节能技术研究进展第16-21页
        1.3.1 降低铝电解能耗的技术手段第17页
        1.3.2 国内外铝电解节能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第17-21页
    1.4 铝电解槽的稳定性及判断方法第21-23页
        1.4.1 国内判定铝电解槽稳定性的方法第21页
        1.4.2 国外判定铝电解槽稳定性的方法第21-23页
    1.5 铝液波动的研究进展第23-28页
        1.5.1 铝液波动机理的研究第23-27页
        1.5.2 铝液波动的数值模拟第27-28页
    1.6 铝电解质过热度对铝电解生产的影响第28-33页
        1.6.1 过热度对电磁场的影响第28-29页
        1.6.2 过热度对铝电解槽内磁流体流场的影响第29页
        1.6.3 过热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第29-30页
        1.6.4 过热度对电解槽寿命的影响第30页
        1.6.5 影响电解质过热度的因素第30-33页
    1.7 电解质初晶温度的检测方法第33-38页
        1.7.1 实验手段检测方法第33-36页
        1.7.2 非实验方法第36-38页
    1.8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与研究内容第38-39页
        1.8.1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第38页
        1.8.2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38-39页
第2章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试验研究第39-52页
    2.1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阴极结构特点与技术原理第39-40页
        2.1.1 结构特点第39页
        2.1.2 技术原理第39-40页
    2.2 200kA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筑炉第40-41页
    2.3 200kA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焙烧启动第41-43页
        2.3.1 焙烧方法的选择第41页
        2.3.2 焙烧装置与焙烧步骤第41-42页
        2.3.3 焙烧结果的讨论第42-43页
    2.4 200kA系列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的工业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2.4.1 200kA系列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工艺技术参数调整第43-44页
        2.4.2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极距与槽电压的研究第44-45页
        2.4.3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电流效率的研究第45-47页
        2.4.4 新型阴极电解槽的阳极效应第47-48页
        2.4.5 新型阴极电解槽电能消耗的研究第48-49页
        2.4.6 新型结构电解槽阴极凸起磨损速度的探讨第49-50页
    2.5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50-51页
        2.5.1 经济效益第50页
        2.5.2 社会效益第50-51页
    2.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3章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电热平衡的研究第52-67页
    3.1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电压平衡的研究第52-58页
        3.1.1 电压平衡测定的意义第52页
        3.1.2 电压平衡的测定方法与计算第52-56页
        3.1.3 电压平衡测定结果与讨论第56-58页
    3.2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热平衡的研究第58-66页
        3.2.1 电解槽热平衡测定的意义第58页
        3.2.2 电解槽热平衡测定的理论基础第58页
        3.2.3 电解槽热平衡的测定与计算第58-62页
        3.2.4 热平衡测定结果与讨论第62-66页
    3.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液磁场与流场的研究第67-76页
    4.1 研究铝液内部磁场与流场的意义第67页
    4.2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液内部磁场的测定第67-72页
        4.2.1 测量位置的选择第67-68页
        4.2.2 测量方法与装置第68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68-72页
    4.3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铝液流速的测定第72-75页
        4.3.1 测量位置的选择第72页
        4.3.2 测定方法第72-73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73-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阴极铝液界面稳定性的测定与研究第76-116页
    5.1 铝液界面波动的实时监测对铝电解生产的重要意义第76页
    5.2 铝液波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原理第76-77页
    5.3 铝液波动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第77-84页
        5.3.1 系统硬件组成第77-82页
        5.3.2 系统的软件设计第82-84页
    5.4 铝液界面波动的工业测试方案第84-85页
    5.5 结果与讨论第85-105页
        5.5.1 168kA新型阴极电解槽铝液界面波动稳定性的研究第85-90页
        5.5.2 铝液面波幅的推算方法第90-93页
        5.5.3 更换阳极对铝液面波动的影响第93-97页
        5.5.4 出铝对铝液界面波动状况的影响第97-99页
        5.5.5 阳极效应对铝液面波动的影响第99-101页
        5.5.6 引发铝液波动的原因第101-105页
    5.6 新型阴极电解槽阳极电流的分布第105-108页
        5.6.1 阳极电流分布的测定第105-107页
        5.6.2 阳极电流分布对电流效率的影响第107-108页
    5.7 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减波机理的探讨第108-114页
    5.8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铝电解质初晶温度/过热度检测装置及初晶温度数模拟合第116-155页
    6.1 铝电解质过热度检测装置对于生产的现实意义第116页
    6.2 铝电解质过热度检测装置的设计原理第116-117页
    6.3 铝电解质过热度检测装置的功能第117页
    6.4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第117-118页
    6.5 铝电解质过热度检测装置的总体结构第118页
    6.6 系统硬件设计第118-132页
        6.6.1 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及扩展第118-124页
        6.6.2 存储模块第124-125页
        6.6.3 LCM显示模块第125-127页
        6.6.4 通讯模块第127-128页
        6.6.5 电源与键盘控制模块第128-132页
    6.7 系统软件设计第132-138页
        6.7.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第132-133页
        6.7.2 数据采集程序的设计第133-135页
        6.7.3 LCM模块的软件驱动第135-136页
        6.7.4 数据存储程序第136-137页
        6.7.5 初晶温度计算程序第137-138页
    6.8 过热度检测仪表外部壳体的设计第138-140页
        6.8.1 外部壳体的设计第138-139页
        6.8.2 仪表面板的设计第139-140页
    6.9 测温探头的设计第140-141页
        6.9.1 热电偶的设计第140页
        6.9.2 取样器的设计第140-141页
    6.10 过热度检测装置初晶温度重现性与精度测试第141-143页
        6.10.1 测试方案第141页
        6.10.2 仪器与试剂第141-142页
        6.10.3 测试步驟第142页
        6.10.4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142-143页
    6.11 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第143页
        6.11.1 取样器中凝固的电解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143页
        6.11.2 降温速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143页
    6.12 过热度检测装置的应用第143-145页
    6.13 检测成本分析第145页
    6.14 Na_3AlF_6-Al_2O_3-LiF-KF-CaF_2体系初晶温度的研究第145-153页
        6.14.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第145页
        6.14.2 实验步骤第145页
        6.14.3 实验方法第145-146页
        6.14.4 结果与讨论第146-153页
    6.15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7章 结论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5页
附录第165-198页
致谢第198-19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第199-200页
作者简介第200-201页
附件第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变形镁合金的组织控制与断裂行为研究
下一篇:低屈强比590MPa级建筑结构用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