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关于主要概念的观点 | 第10页 |
1.2.2 有关廉租房制度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沈阳市有关廉租房制度的文件及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2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3.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实行科学的规范化管理 | 第13页 |
1.4.2 建立阶梯式补贴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廉租房制度的概念与理论 | 第14-17页 |
2.1 廉租房制度概念 | 第14页 |
2.1.1 廉租房 | 第14页 |
2.1.2 廉租房制度 | 第14页 |
2.2 廉租房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2.2.1 马克思的第一需要理论 | 第14-15页 |
2.2.2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第15页 |
2.2.3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15页 |
2.3 廉租房制度研究的现实基础 | 第15-17页 |
2.3.1 人权保障 | 第15-16页 |
2.3.2 社会需求 | 第16-17页 |
第3章 沈阳市廉租房制度现状 | 第17-25页 |
3.1 廉租房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3.1.1 创建阶段(2002年——2003年) | 第17页 |
3.1.2 形成阶段(2004年——2007年8月) | 第17-19页 |
3.1.3 发展阶段(2007年8月以后) | 第19页 |
3.2 廉租房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3.2.1 保障对象 | 第19-20页 |
3.2.2 保障方式 | 第20页 |
3.2.3 补贴标准 | 第20-21页 |
3.3 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3.1 保障门槛高,覆盖范围窄 | 第21页 |
3.3.2 补贴方式不科学 | 第21-22页 |
3.3.3 退出机制缺乏 | 第22页 |
3.3.4 后期管理不规范 | 第22-23页 |
3.4 廉租房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3-25页 |
3.4.1 政府责任和监管落实不到位 | 第23页 |
3.4.2 法制保障和配套政策不健全 | 第23-24页 |
3.4.3 住房管理手段落后 | 第24页 |
3.4.4 现行保障机制与当前社会需求不适应 | 第24-25页 |
第4章 香港公屋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25-31页 |
4.1 香港公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4.2 香港公屋制度的主要经验 | 第26-28页 |
4.2.1 政府制定公共房屋计划指导建房 | 第26页 |
4.2.2 建屋方式以政府房委会建房为主,私人机构参建居屋为辅 | 第26-27页 |
4.2.3 多种渠道筹措资金 | 第27页 |
4.2.4 多种措施保证公屋使用的公平性 | 第27-28页 |
4.3 香港公屋制度的启示 | 第28-31页 |
4.3.1 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 第28-29页 |
4.3.2 公屋管理制度必须完善 | 第29页 |
4.3.3 必须有稳定的资金保障 | 第29-31页 |
第5章 完善沈阳市廉租房制度的对策 | 第31-39页 |
5.1 完善沈阳市廉租房制度的前提 | 第31-35页 |
5.1.1 强化政府职能发挥和责任监管 | 第31-33页 |
5.1.2 建立健全的法规政策和长效机制 | 第33-35页 |
5.2 完善沈阳市廉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5-38页 |
5.2.1 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 | 第35-37页 |
5.2.2 改进补贴方式 | 第37页 |
5.2.3 提高补贴标准,建立阶梯式补贴 | 第37-38页 |
5.3 完善沈阳市廉租房制度运行的保障条件 | 第38-39页 |
5.3.1 建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38页 |
5.3.2 健全廉租住房的后期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