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评述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 | 第20-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生产性服务业外延的界定 | 第20-22页 |
2.1.2 制造业升级的内涵界定 | 第22-23页 |
2.2 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2.1 需求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2.2.2 供给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2.3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6页 |
2.3.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6页 |
2.3.3 分工理论 | 第26-27页 |
2.4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方式 | 第27-29页 |
2.4.1 基于供给角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方式 | 第27-29页 |
2.4.2 基于分工角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方式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分析 | 第31-41页 |
3.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总览 | 第31页 |
3.2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3.2.1 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增长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3.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5-38页 |
3.3.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 | 第35-36页 |
3.3.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增强 | 第36-37页 |
3.3.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3.4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 第38-40页 |
3.4.1 生产性服务能促进制造业发展 | 第38-39页 |
3.4.2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 | 第39页 |
3.4.3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供给不足 | 第39-40页 |
3.4.4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求失衡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41-68页 |
4.1 计量模型分析 | 第41-45页 |
4.1.1 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1.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4.1.3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4.1.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2 投入产出分析 | 第45-65页 |
4.2.1 投入产出模型 | 第46-52页 |
4.2.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分析 | 第52-55页 |
4.2.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 第55-63页 |
4.2.4 黑龙江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分析 | 第63-65页 |
4.3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68-73页 |
5.1 加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 | 第68-69页 |
5.1.1 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 | 第68-69页 |
5.1.2 提高科研投入 | 第69页 |
5.2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69-71页 |
5.2.1 政府要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 第70页 |
5.2.2 确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 | 第70-71页 |
5.2.3 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 第71页 |
5.3 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作 | 第71-72页 |
5.3.1 根据发展培育重点行业 | 第71-72页 |
5.3.2 加强两个产业的融合与渗透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