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本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内容、思想和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审美产生的成因 | 第13-17页 |
第一节 晚唐书风审美的影响——释亚栖的创新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的推动 | 第14页 |
第三节 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 | 第14-17页 |
第二章 苏轼与黄庭坚行书审美表现比较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审美表现的共性探讨——以“我”为中心代替以“法”为中心 | 第17-20页 |
第二节 表现的不同:“天真烂漫”与“雄强刚劲”的行书审美表现比较 | 第20-31页 |
一、细节的表现 | 第20-24页 |
二、速写式表现 | 第24-26页 |
三、象征的表现 | 第26-28页 |
四、综合的表现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苏轼与黄庭坚行书的审美艺术观比较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尚意”的两种表现:“新意”与“古意”的审美理想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尚意”的两种行书创作观:“道技”与“妙心”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苏黄行书对“尚意”的继承与发展 | 第35-41页 |
一、“尚意”的继承 | 第35-37页 |
二、“尚意”的发展 | 第37-41页 |
第四章 苏轼与黄庭坚行书审美之批评论 | 第41-49页 |
第一节 典型特征:“丰腴”与“瘦劲”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审美趣味:“石压蛤蟆”与“死蛇挂树”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苏轼与黄庭坚行书“尚意”书风的功能性 | 第44-46页 |
第四节 对苏轼与黄庭坚行书“尚意”书风的批判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苏轼与黄庭坚行书审美对后世的影响 | 第49-55页 |
第一节 文人书风的推行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深化书法的抒情写意功能 | 第50-51页 |
第三节 趋雅避俗的书法创作 | 第51-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