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消烟除尘论文

BioDeNOx体系中Fe(EDTA)-NO的生物还原及N2O控逸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NO_x的排放现状及减排紧迫性第11-14页
    1.2 NO_x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23页
        1.2.1 气相反应脱硝技术第14-17页
        1.2.2 吸附法第17-18页
        1.2.3 等离子体法第18-19页
        1.2.4 吸收法第19-20页
        1.2.5 生物法第20-22页
        1.2.6 络合吸收-生物还原法第22-23页
    1.3 N_2O危害及研究现状第23-25页
    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Bio-DGGE的原理和应用第25-28页
        1.4.1 原理第25-26页
        1.4.2 应用第26-28页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1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8页
        1.5.2 课题研究内容第28页
        1.5.3 课题创新之处第28-29页
        1.5.4 课题来源第29-3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0-38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32页
        2.1.1 实验试剂第30-31页
        2.1.2 实验仪器第31-32页
    2.2 分析测试方法第32-33页
        2.2.1 F~Ⅱ(EDTA)-NO浓度测定方法第32页
        2.2.2 N_2O的测定第32页
        2.2.3 污泥生物量测定方法第32-33页
    2.3 污泥驯化与培养第33-34页
        2.3.1 污泥来源第33页
        2.3.2 基础营养液配方第33页
        2.3.3 污泥的驯化和培养实验第33页
        2.3.4 Fe~Ⅱ(EDTA)-NO溶液第33-34页
        2.3.5 Fe~Ⅱ(EDTA)-NO的生物还原实验第34页
    2.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优势菌属研究第34-38页
        2.4.1 DNA提取第34-35页
        2.4.2 PCR扩增第35-36页
        2.4.3 DGGE分析第36-37页
        2.4.4 割胶回收DNA片段和PCR扩增第37页
        2.4.5 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第37-38页
第三章 Fe~Ⅱ(EDTA)-NO的生物还原研究第38-56页
    3.1 污泥驯化第38-40页
        3.1.1 驯化第一阶段第38-39页
        3.1.2 驯化第二阶段第39-40页
    3.2 Fe~Ⅱ(EDTA)-NO生物还原过程中污泥生物量变化研究第40-41页
        3.2.1 污泥生物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第41页
    3.3 Fe~Ⅱ(EDTA)-NO生物降解速率研究第41-49页
        3.3.1 碳源对还原速率V_(max)的影响第42-45页
        3.3.2 pH对还原速率V_(max)的影响第45-47页
        3.3.3 温度对还原速率V_(max)的影响第47-49页
    3.4 Fe~Ⅱ(EDTA)-NO生物还原中N_2O产生途径研究第49-54页
        3.4.1 Fe~Ⅱ(EDTA)-NO生物还原过程中N_2O变化图第50-51页
        3.4.2 Fe~Ⅱ(EDTA)-NO生物还原过程中氮素变化第51-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Fe~Ⅱ(EDTA)-NO生物还原过程中N_2O的控逸研究第56-68页
    4.1 碳源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56-58页
    4.2 C/N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58-59页
    4.3 pH值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59-61页
    4.4 温度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61-63页
    4.5 F~ⅡEDTA浓度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63-64页
    4.6 SO_3~(2-)对N_2O累积及转化率的影响第64-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Fe~Ⅱ(EDTA)-NO生物还原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鉴定与分析第68-87页
    5.1 污泥驯化稳定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第68-74页
        5.1.1 不同驯化时间段下样品的采集第68页
        5.1.2 样品基因组DNA提取和PCR扩增第68-69页
        5.1.3 样品DGGE分析第69-71页
        5.1.4 样品DGGE割胶条带测序结果分析第71-74页
    5.2 不同碳源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74-79页
        5.2.1 不同碳源条件下的污泥样品采集第74-75页
        5.2.2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第75-76页
        5.2.3 样品Bio-DGGE条带分析第76-78页
        5.2.4 样品DGGE割胶条带测序结果分析第78-79页
    5.3 不同C/N比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79-83页
        5.3.1 不同C/N条件下样品采集第79页
        5.3.2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第79-80页
        5.3.3 样品Bio-DGGE条带分析第80-82页
        5.3.4 样品DGGE割胶条带测序结果分析第82-83页
    5.4 不同pH值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第83-87页
        5.4.1 不同pH条件下样品采集第83页
        5.4.2 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第83-84页
        5.4.3 样品Bio-DGGE条带分析第84-86页
        5.4.4 样品DGGE割胶条带测序结果分析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7-89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建议和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兴特钢钢坯连轧温度检测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溶液吸收结合铁碳微电解降解二氯甲烷和二硫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