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企业绩效评价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第13-15页 |
|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20-27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钢铁上市公司 | 第20-21页 |
| ·绩效与财务绩效 | 第21-22页 |
|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要素 | 第22-26页 |
| ·评价主体 | 第23-24页 |
| ·评价客体 | 第24页 |
| ·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 ·评价方法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7页 |
| ·钢铁行业的界定与分类 | 第27页 |
| ·钢铁行业的特点 | 第27-28页 |
|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28-34页 |
| ·新中国时期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7) | 第29页 |
| ·大跃进时期钢铁工业的调整 (1958—1965) | 第29-30页 |
| ·文革时期钢铁工业的停滞(1966—1976) | 第30-31页 |
| ·钢铁工业的改革和发展(1977-1991) | 第31-32页 |
| ·市场化时期的钢铁工业(1992—2010) | 第32-34页 |
| ·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钢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研究设计 | 第37-50页 |
| ·研究步骤 | 第37页 |
|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7-38页 |
| ·钢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8-44页 |
| ·盈利能力指标 | 第39-40页 |
| ·偿债能力指标 | 第40-42页 |
| ·营运能力指标 | 第42-43页 |
| ·发展能力指标 | 第43-4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49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44-46页 |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6-48页 |
| ·SPSS 统计软件的功能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钢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比较分析 | 第50-66页 |
| ·基于因子分析的财务绩效评价 | 第50-56页 |
| ·盈利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56-58页 |
| ·偿债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 ·营运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59-60页 |
| ·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 ·钢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分析 | 第61-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钢铁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策略 | 第66-71页 |
| ·钢铁上市公司的发展策略 | 第66-69页 |
| ·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 附录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