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一、T2DM患者体力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29页 |
1.1 理论框架 | 第16页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2.3 研究工具 | 第17-19页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1.2.5 质量控制 | 第19-20页 |
1.2.6 伦理原则 | 第20页 |
1.3 结果 | 第20-25页 |
1.3.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 | 第20-21页 |
1.3.2 调查对象的疾病相关资料 | 第21页 |
1.3.3 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情况 | 第21页 |
1.3.4 调查对象的物理环境情况 | 第21-22页 |
1.3.5 调查对象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情况 | 第22-23页 |
1.3.6 调查对象的抑郁状况、运动自我效能情况 | 第23页 |
1.3.7 不同个人特征调查对象体力活动的情况 | 第23页 |
1.3.8 调查对象体力活动与其个人情况的相关性 | 第23-24页 |
1.3.9 调查对象体力活动与其物理环境情况的相关性 | 第24页 |
1.3.10 调查对象体力活动与其社会情况的相关性 | 第24页 |
1.3.11 调查对象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模型分析 | 第24-25页 |
1.4 讨论 | 第25-28页 |
1.4.1 T2DM患者体力活动情况 | 第25页 |
1.4.2 T2DM患者体力活动相关因素分析 | 第25-28页 |
1.5 小结 | 第28页 |
1.6 局限性及建议 | 第28-29页 |
二、同伴教育对DPN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 第29-49页 |
2.1 理论框架 | 第29-30页 |
2.1.1 自我效能理论 | 第29页 |
2.1.2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2 对象与方法 | 第30-36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2.2.2 研究方案 | 第30-32页 |
2.2.3 研究工具及指标 | 第32-34页 |
2.2.4 资料分析 | 第34页 |
2.2.5 伦理原则 | 第34页 |
2.2.6 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2.2.7 课题研究路线 | 第35-36页 |
2.3 结果 | 第36-44页 |
2.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36页 |
2.3.2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 第36-40页 |
2.3.3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运动自我效能的变化 | 第40页 |
2.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每日步数的变化 | 第40-41页 |
2.3.5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体力活动的变化 | 第41-42页 |
2.3.6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静坐时间的变化 | 第42页 |
2.3.7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多伦多临床评分的变化 | 第42-43页 |
2.3.8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7页 |
2.4.1 同伴教育对DPN患者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44页 |
2.4.2 同伴教育对DPN患者体力活动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3 同伴教育对DPN患者每日步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4 同伴教育对DPN患者多伦多评分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5 同伴教育对DPN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 | 第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2.6 局限性及建议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综述 | 第60-7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