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阴影特征的鲁棒性评价和阴影检测算法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8页
        1.2.1 基于模型的方法第12-13页
        1.2.2 基于本征图像方法的阴影检测第13-15页
        1.2.3 基于统计学习的方法第15-16页
        1.2.4 阴影特征概括第16-18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第18-21页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8-19页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9-21页
第2章 太阳光照和相机成像模型第21-31页
    2.1 光照对计算机视觉的影响第21-23页
    2.2 光照建模及相机成像模型第23-26页
        2.2.1 太阳光照和阴影形成过程第23-24页
        2.2.2 黑体辐射模型第24-25页
        2.2.3 相机成像模型第25-26页
    2.3 基于物理成像模型的阴影特征第26-30页
        2.3.1 Finlayson的熵最小化模型第27-28页
        2.3.2 三色衰减模型第28-29页
        2.3.3 线性判别模型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颜色空间特征分析及阴影数据集第31-39页
    3.1 颜色空间简介第31-33页
    3.2 基于图像变换的阴影特征分析第33-35页
    3.3 阴影数据集的建立第35-37页
        3.3.1 目前的阴影数据集及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3.3.2 阴影数据集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鲁棒性阴影特征评价第39-55页
    4.1 几种分类器介绍第39-40页
    4.2 特征算子第40-43页
    4.3 阴影特征的鲁棒性实验第43-54页
        4.3.1 阴影特征性能验证第43-47页
        4.3.2 分类器检测实验第47-52页
        4.3.3 特征组合性实验第52-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阴影检测算法第55-61页
    5.1 阴影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第55-56页
    5.2 边缘检测算子第56页
    5.3 新的阴影检测算法第56-58页
    5.4 实验结果第58-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OPNET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