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 1.1 人格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1.1.1 人格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1.1.2 人格结构 | 第15-16页 |
| 1.1.3 人格测量 | 第16页 |
| 1.1.4 有关榜样的界定 | 第16-17页 |
| 1.2 青少年人格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 1.3 人格教育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 1.4.1 青少年人格的研究需要深化 | 第22页 |
| 1.4.2 青少年人格的跨文化本土化研究有待加强 | 第22页 |
| 1.4.3 研究方法上,采用实验方法对青少年人格进行的干预研究缺乏 | 第22-23页 |
| 1.5 本研究设计 | 第23-25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1.5.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 1.5.3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1.5.4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1.5.5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2 研究一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发展特点研究 | 第25-29页 |
| 2.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2.2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2.3 研究材料 | 第25页 |
| 2.4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 2.5 研究结果 | 第25-28页 |
| 2.5.1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的总体状况 | 第25-26页 |
| 2.5.2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 2.5.3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年级差异 | 第27-28页 |
| 2.5.4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不同来源地差异 | 第28页 |
| 2.6 小结 | 第28-29页 |
| 3 研究二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干预实验研究 | 第29-38页 |
| 3.1 理论基础—观察学习 | 第29-30页 |
| 3.2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3.3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 3.4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3.4.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3.4.2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 3.4.3 研究材料 | 第32-33页 |
| 3.4.4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 3.4.5 研究程序 | 第33-34页 |
| 3.4.6 结果与分析 | 第34页 |
| 3.5 在干预前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T检验 | 第34-35页 |
| 3.6 干预前后干预组对照组组内显著性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 3.7 干预前后干预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6-37页 |
| 3.8 干预组在干预后与干预后3个月后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37页 |
| 3.9 小结 | 第37-38页 |
| 4 讨论 | 第38-44页 |
| 4.1 个性素质分量表蒙文修订版在蒙古族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检测分析 | 第38页 |
| 4.2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与文化因素的关系 | 第38-39页 |
| 4.3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分析 | 第39-42页 |
| 4.3.1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 4.3.2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的年级差异 | 第41-42页 |
| 4.3.3 蒙古族青少年人格的不同来源地差异 | 第42页 |
| 4.4 干预的效果分析 | 第42-44页 |
| 5 结论 | 第44-45页 |
| 6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 8 附录 | 第50-58页 |
| 9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