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8页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8-9页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9-10页 |
2. 文献述评 | 第10-16页 |
2.1 理论述评 | 第10-12页 |
2.1.1 马克思关于贫富差距理论述评 | 第10-11页 |
2.1.2 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理论述评 | 第11页 |
2.1.3 皮凯蒂关于贫富差距理论述评 | 第11-12页 |
2.2 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2.2.1 关于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与贫富两极分化关系的争论 | 第12-13页 |
2.2.2 关于贫富差距原因的争论 | 第13-14页 |
2.2.3 简要评析 | 第14-16页 |
3.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与贫富两极分化关系的判定 | 第16-33页 |
3.1 贫富差距与贫富两极分化的内涵 | 第16-19页 |
3.1.1 贫富差距的内涵 | 第16-17页 |
3.1.2 贫富两极分化的内涵 | 第17-19页 |
3.2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3.2.1 从收入差距角度看贫富差距现状 | 第19-28页 |
3.2.2 从财产差距角度看贫富差距现状 | 第28-30页 |
3.3 对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是否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判定 | 第30-33页 |
3.3.1 从发展趋势上进行判定 | 第30-31页 |
3.3.2 从量上进行判定 | 第31-33页 |
4.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 第33-41页 |
4.1 贫富差距及其原因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分析 | 第33-34页 |
4.2 市场经济的机制和规律 | 第34-36页 |
4.2.1 价值规律 | 第35页 |
4.2.2 按要素分配规律 | 第35页 |
4.2.3 资本积累规律 | 第35-36页 |
4.3 生产条件分配不公 | 第36-41页 |
4.3.1 城乡生产条件分配不公 | 第36-39页 |
4.3.1.1 城乡结构不合理 | 第36-37页 |
4.3.1.2 城乡政策有倾斜 | 第37-38页 |
4.3.1.3 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 第38页 |
4.3.1.4 城乡间社会保障不对等 | 第38-39页 |
4.3.2 市场运作不规范导致的生产条件分配不公 | 第39-41页 |
4.3.2.1 行业垄断 | 第40页 |
4.3.2.2 权力腐败 | 第40页 |
4.3.2.3 非法致富 | 第40-41页 |
5. 调控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对策 | 第41-51页 |
5.1 实现城乡生产条件公平分配 | 第42-46页 |
5.1.1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 | 第42-43页 |
5.1.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 第43-44页 |
5.1.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 第44-45页 |
5.1.4 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步伐,促进保障公平 | 第45-46页 |
5.2 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 | 第46-48页 |
5.2.1 加快调节垄断行业 | 第46-47页 |
5.2.2 坚决惩治权力腐败 | 第47页 |
5.2.3 严厉打击非法致富 | 第47-48页 |
5.3 深入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 第48-49页 |
5.4 加快扶贫步伐,加大扶贫力度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