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3.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0.3.2 理论联系实际法 | 第15-16页 |
0.4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的相关理论 | 第17-25页 |
1.1 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 第17-21页 |
1.1.1 主体与主体性 | 第17-19页 |
1.1.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性 | 第19-20页 |
1.1.3 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 第20-21页 |
1.2 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2.1 主体间性理论 | 第21-22页 |
1.2.2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1.3 学生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 第23-25页 |
1.3.1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第23页 |
1.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 第23-24页 |
1.3.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 第24-25页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 第25-31页 |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表现 | 第25-27页 |
2.1.1 缺乏自主性 | 第25-26页 |
2.1.2 缺乏互动性 | 第26-27页 |
2.1.3 缺乏创造性 | 第27页 |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 第27-31页 |
2.2.1 传统教育理念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 | 第27-28页 |
2.2.2 教育者忽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 第28-29页 |
2.2.3 大学生自身主体意识不强 | 第29-30页 |
2.2.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互动性 | 第30-31页 |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 第31-42页 |
3.1 树立学生主体性的现代教育理念 | 第31-33页 |
3.1.1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 第31-32页 |
3.1.2 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 | 第32-33页 |
3.2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第33-36页 |
3.2.1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 第33-34页 |
3.2.2 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 | 第34-35页 |
3.2.3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 第35-36页 |
3.3 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 第36-38页 |
3.3.1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36页 |
3.3.2 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 第36-37页 |
3.3.3 健全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 第37-38页 |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8-42页 |
3.4.1 体验式教育法 | 第38-39页 |
3.4.2 自我教育法 | 第39-40页 |
3.4.3 交往式教学法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