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1 时代背景 | 第27-32页 |
1.1 明清岭南政治环境 | 第27-28页 |
1.2 经济贸易的繁荣 | 第28-29页 |
1.3 文化教育的兴盛 | 第29-31页 |
1.4 医学流派的争鸣 | 第31-32页 |
2 生平考略 | 第32-40页 |
2.1 字号生卒年补考 | 第32-33页 |
2.2 西樵少年求学佛山 | 第33-35页 |
2.3 南海明珠光显惠门 | 第35-37页 |
2.4 神君时名宦游粤辽 | 第37-38页 |
2.5 悬壶传道退居故土 | 第38-40页 |
3 学崇肯堂融会各家之长 | 第40-64页 |
3.1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的比较 | 第41-50页 |
3.1.1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的篇目比较 | 第41-46页 |
3.1.2 《医碥》与《杂病证治准绳》相同篇目中的内容比较 | 第46-50页 |
3.2 《医碥》与《类方证治准绳》的比较 | 第50-64页 |
3.2.1 《医碥》中引自《类方证治准绳》的方剂 | 第51-55页 |
3.2.2 《医碥》中引自《嵩厓尊生》的方剂 | 第55-59页 |
3.2.3 《医碥》中引自《医宗金鉴》的方剂 | 第59-61页 |
3.2.4 《医碥》中引自其他医书的方剂 | 第61-63页 |
3.2.5 《医碥》中未见出处的方剂 | 第63-64页 |
4 术砭景岳反对滥用温补 | 第64-75页 |
4.1 《景岳全书》在岭南的刊行 | 第64-66页 |
4.2 针砭滥用温补之时弊 | 第66-69页 |
4.3 善于论治火热类病证 | 第69-71页 |
4.4 对张景岳部分观点的赞同 | 第71-73页 |
4.5 略论温补法与岭南医学 | 第73-75页 |
5 敢于疑古探索五脏相关 | 第75-86页 |
5.1 质疑《内经》取运气之大旨 | 第75-80页 |
5.2 重视脏腑 探索五脏相关 | 第80-86页 |
5.2.1 详述脏腑 分析心包三焦 | 第80-82页 |
5.2.2 记性在脑 重视脑肾相关 | 第82-83页 |
5.2.3 不拘五行 五脏相互关涉 | 第83-86页 |
6 注解伤寒分论温热瘟疫 | 第86-99页 |
6.1 提纲挈领重新编次《伤寒》 | 第86-90页 |
6.2 全注伤寒反对三纲鼎立 | 第90-92页 |
6.3 注重层次阐发伤寒六经 | 第92-94页 |
6.4 区分伤寒、温热病与瘟疫 | 第94-95页 |
6.5 质疑伏气温病说 | 第95-97页 |
6.6 《瘟疫病论》取材《嵩压尊生》 | 第97-99页 |
7 论治杂病重视岭南特点 | 第99-118页 |
7.1 论治痰湿 | 第99-105页 |
7.1.1 痰证多端 细辨寒热 | 第99-101页 |
7.1.2 平调其气 治分标本 | 第101-102页 |
7.1.3 痰随气行 昼出夜返 | 第102页 |
7.1.4 湿分内外 亦分中伤 | 第102-104页 |
7.1.5 湿多兼赅 治重祛邪 | 第104-105页 |
7.2 论治疟疾 | 第105-110页 |
7.2.1 阐释因机 明于鉴别 | 第106-107页 |
7.2.2 因地制宜 尤重瘴疟 | 第107-109页 |
7.2.3 治疟十法 喜用柴胡 | 第109-110页 |
7.3 论治脚气 | 第110-114页 |
7.3.1 湿为主因 分型论治 | 第111-112页 |
7.3.2 上冲多变 论酒风脚 | 第112-113页 |
7.3.3 不忌补淋 注重调护 | 第113页 |
7.3.4 《脚气秘方》取材《圣济总录》 | 第113-114页 |
7.4 论治虚劳 | 第114-118页 |
7.4.1 阐明虚劳分类 诠释传变规律 | 第115-116页 |
7.4.2 气血阴阳为纲 可温补重填精 | 第116页 |
7.4.3 重视劳瘵论治 辑录《追痨仙方》 | 第116-118页 |
8 医学教育善 于传授诊法 | 第118-122页 |
8.1 自编讲义 普及医学教育 | 第118-119页 |
8.2 四诊合参 精研寸口脉法 | 第119-122页 |
9 文中融医 非医著作拾杏 | 第122-134页 |
9.1 《匊芳园诗钞》中的医学内容 | 第122-128页 |
9.1.1 涉及医学典故 | 第122-125页 |
9.1.2 涉及自身和亲友疾患 | 第125-126页 |
9.1.3 涉及岭南山岚瘴气 | 第126-127页 |
9.1.4 涉及中药芳名 | 第127-128页 |
9.2 《庄子故》中的养生观 | 第128-132页 |
9.2.1 《庄子故·内篇》中的养生观 | 第129-130页 |
9.2.2 《庄子故·外篇》中的养生观 | 第130-131页 |
9.2.3 《庄子故·杂篇》中的养生观 | 第131-132页 |
9.3 其他非医学著作中的医学内容 | 第132-134页 |
10 学术影响泽及域外当代 | 第134-144页 |
10.1 对陆以湉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10.2 对王孟英的影响 | 第136-139页 |
10.3 对日本医家的影响 | 第139-142页 |
10.4 对清代民国其他医家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10.5 对当代岭南医家学者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何梦瑶主要学术贡献与创新 | 第144-146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结论 | 第147-149页 |
附录一 何梦瑶著作简介 | 第149-158页 |
附录二 何梦瑶生平大事纪略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个人简介 | 第170-171页 |
查新报告 | 第171-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