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视角下流动妇女融入城市社区的实务探索--以深圳市N社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对流动妇女发展现状的研究 | 第12页 |
2、对流动妇女城市社区融入情况的研究 | 第12-13页 |
3、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流动妇女 | 第14页 |
2、社区融入 | 第14-15页 |
(四) 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赋权理论 | 第15页 |
2、社会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3、发展性小组模式 | 第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文献法 | 第16页 |
2、观察法 | 第16-17页 |
3、无结构访谈法 | 第17-18页 |
二、介入背景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18-28页 |
(一) N社区概况 | 第18页 |
(二) 接案背景 | 第18-19页 |
(三) 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1、流动妇女融入城市社区的现状 | 第20-22页 |
2、流动妇女城市社区融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四) 需求分析 | 第23-24页 |
1、交际需求 | 第23页 |
2、发展需求 | 第23-24页 |
3、认同需求 | 第24页 |
(五) 小组方案设计 | 第24-28页 |
1、小组性质 | 第24-25页 |
2、小组工作的目标 | 第25页 |
3、工作人员的确定与分工 | 第25-26页 |
4、组员招募 | 第26-27页 |
5、时间地点安排 | 第27-28页 |
三、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妇女融入城市社区的实务过程 | 第28-47页 |
(一) “我们都是一家人”小组介入过程 | 第28-40页 |
1、第一次活动:建立关系,学习粤语 | 第28-30页 |
2、第二次活动:角色扮演,巩固学习 | 第30-32页 |
3、第三次活动:家乡之美,求同存异 | 第32-35页 |
4、第四次活动:户外团建,促进融入 | 第35-37页 |
5、第五次活动:才艺展示,肯定自我 | 第37-38页 |
6、第六次活动:分享总结,回顾收获 | 第38-40页 |
(二) 小组工作总结 | 第40-42页 |
1、前期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40-41页 |
2、中期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41-42页 |
3、后期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42页 |
(三) 小组工作评估 | 第42-47页 |
1、自我认知能力发展情况 | 第43-44页 |
2、社交能力发展情况 | 第44-45页 |
3、文化适应能力发展情况 | 第45页 |
4、技能学习能力发展情况 | 第45-47页 |
四、讨论与建议 | 第47-51页 |
(一) 理论应用反思与实务总结 | 第47-49页 |
1、赋权视角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47页 |
2、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反思 | 第47-48页 |
3、发展性小组工作模式的应用反思 | 第48页 |
4、小组工作的实务总结 | 第48-49页 |
(二) 建议 | 第49-51页 |
1、强化社区邻里文化建设 | 第49页 |
2、挖掘提升流动妇女自身发展能力 | 第49-50页 |
3、整合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