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5-25页 |
2.1 疲劳 | 第15-17页 |
2.1.1 疲劳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疲劳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3 疲劳产生的基础理论 | 第16页 |
2.1.4 疲劳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2 心理疲劳 | 第17-22页 |
2.2.1 心理疲劳的内涵 | 第17页 |
2.2.2 心理疲劳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3 心理疲劳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4 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区别 | 第19页 |
2.2.5 心理疲劳的单维与多维 | 第19-20页 |
2.2.6 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7 心理疲劳的量表研究 | 第21页 |
2.2.8 心理疲劳的危害 | 第21-22页 |
2.3 工业心理学 | 第22-23页 |
2.3.1 工业心理学定义及目的 | 第22页 |
2.3.2 工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4 组织行为学 | 第23-25页 |
2.4.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 第23页 |
2.4.2 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量表编制及研究方法 | 第25-32页 |
3.1 量表的编制策略 | 第25-26页 |
3.1.1 量表的内容框架 | 第25-26页 |
3.1.2 量表的形成 | 第26页 |
3.2 量表条目库的建立 | 第26-27页 |
3.2.1 建立条目库的方法 | 第26-27页 |
3.2.2 项目的表达原则 | 第27页 |
3.3 量表条目库的精简及维度的建立 | 第27页 |
3.4 预试量表的形成 | 第27页 |
3.5 研究样本的抽取与施测 | 第27-28页 |
3.5.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3.5.2 研究工具 | 第28页 |
3.5.3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3.6 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3.7 资料的统计和处理 | 第29-32页 |
3.7.1 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29-30页 |
3.7.2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30页 |
3.7.3 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30-31页 |
3.7.4 样本情况描述和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量表研究结果 | 第32-51页 |
4.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第32-34页 |
4.1.1 预试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 第32-33页 |
4.1.2 正式测评样本情况描述 | 第33-34页 |
4.2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预试)量表条目分析与筛选 | 第34-37页 |
4.2.1 临界比值分析结果 | 第35页 |
4.2.2 条目相关分析结果 | 第35页 |
4.2.3 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 | 第35-37页 |
4.3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预试)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37-42页 |
4.3.1 量表结构效度分析 | 第37-41页 |
4.3.2 量表内部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4.4 制造业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预试)量表的信度检验 | 第42-43页 |
4.4.1 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 第42页 |
4.4.2 量表分半信度检验 | 第42页 |
4.4.3 量表重测信度检验 | 第42-43页 |
4.5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4.6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现状分析 | 第45-51页 |
4.6.1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水平 | 第45-46页 |
4.6.2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差异分析 | 第46-51页 |
第五章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量表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1-57页 |
5.1 量表条目分析 | 第51-52页 |
5.1.1 质的分析 | 第51页 |
5.1.2 量的分析 | 第51-52页 |
5.2 量表效度分析 | 第52-53页 |
5.3 量表信度分析 | 第53-54页 |
5.4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5.5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状况 | 第55-57页 |
5.5.1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的水平 | 第55-56页 |
5.5.2 生产操作者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6.3 研究局限性 | 第58页 |
6.4 进一步研究思路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