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德育概念 | 第15页 |
第二节 营地教育的相关阐述 | 第15-21页 |
一、营地教育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二、营地教育的概念 | 第16页 |
三、营地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16-18页 |
四、开展营地教育的德育意义 | 第18-21页 |
第三节 中学德育中的营地教育模式的内涵 | 第21-31页 |
一、中学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的目标 | 第21-24页 |
二、中学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的内容 | 第24-27页 |
三、中学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的原则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对中学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当前中学德育中“营地理念”的缺失 | 第31-34页 |
一、主体性体验、实践的缺失 | 第31-32页 |
二、过程性体验、实践的缺失 | 第32-33页 |
三、情感性体验、实践的缺失 | 第33页 |
四、正向性体验的缺失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营地教育可以弥补当前中学德育的主要弊端 | 第34-37页 |
一、营地教育是中学德育目标的指南针 | 第35页 |
二、营地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中和剂 | 第35-36页 |
三、营地教育为德育与生活提供桥梁 | 第36页 |
四、营地教育为德育注入人文关怀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长沙县某中学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的探索式发展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学校概况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该校德育中营地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 | 第38-42页 |
一、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二、设计特点 | 第39-40页 |
三、设计内容 | 第40-42页 |
第三节 营地教育中的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中学德育中的营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法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情境法 | 第43-46页 |
一、情境法的类别 | 第43-46页 |
二、运用情境法的原则 | 第46页 |
第二节 社会实践法 | 第46-48页 |
一、社会实践法的类别 | 第46-47页 |
二、运用社会实践法的原则 | 第47-48页 |
第三节 交流法 | 第48-51页 |
一、交流法的类别 | 第49页 |
二、运用交流法的原则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