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危险驾驶罪概述 | 第10-13页 |
二、日本《机动车驾驶死伤行为处罚法》的出台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一)修改背景 | 第13-14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三)实践价值 | 第15-16页 |
三、日本《机动车驾驶死伤行为处罚法》的主要内容 | 第16-27页 |
(一)修改概况 | 第16页 |
(二)内容简介 | 第16-18页 |
(三)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行为方式及要件 | 第18-23页 |
1.酩酊驾驶 | 第18页 |
2.高速驾驶 | 第18-19页 |
3.无技能驾驶 | 第19页 |
4.妨害通行 | 第19页 |
5.无视红色信号 | 第19-20页 |
6.特殊的危险速度驾驶 | 第20页 |
7.准酩酊驾驶和疾病影响 | 第20-23页 |
(四)与危险驾驶有关的罪名——发觉免脱罪 | 第23页 |
(五)危险驾驶罪的情节加重犯 | 第23-24页 |
1.危险程度 | 第24页 |
2.原因行为 | 第24页 |
(六)处罚 | 第24-27页 |
四、我国刑法规定的危险驾驶的利弊分析 | 第27-32页 |
(一)我国刑法设置危险驾驶罪的积极意义 | 第27-29页 |
1.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 | 第27-28页 |
2.顺应民意,促进国民守法意识的形成 | 第28页 |
3.符合国际立法的潮流,有利于实现法制现代化 | 第28-29页 |
(二)我国刑法设置危险驾驶罪的不足之处 | 第29-32页 |
1.条文的结构不协调 | 第29页 |
2.行为方式比较单一 | 第29-30页 |
3.法定刑配置欠合理 | 第30-31页 |
4.危险驾驶造成伤亡后果后,罪名的确立该何去何从 | 第31-32页 |
五、日本《机动车驾驶死伤行为处罚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8页 |
(一)调整危险驾驶罪的条文结构 | 第32页 |
(二)完善危险驾驶的罪刑配置 | 第32-33页 |
(三)增加危险驾驶的行为方式 | 第33-34页 |
(四)提高危险驾驶的法定刑 | 第34-35页 |
(五)将“无证驾驶”、“逃逸”作为危险驾驶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 第35页 |
(六)危险驾驶罪立法条文的具体设计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