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2-15页 |
1.2.1 就地热再生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就地热再生技术质量控制现状的评价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江苏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调查 | 第16-37页 |
2.1 就地热再生企业与装备 | 第16-21页 |
2.1.1 江苏省就地热再生装备概况 | 第16-18页 |
2.1.2 明火加热就地热再生装备 | 第18页 |
2.1.3 红外加热就地热再生装备 | 第18-20页 |
2.1.4 热风循环式就地热再生装备 | 第20-21页 |
2.2 就地热再生路面调查路段的确定 | 第21-22页 |
2.3 各路段平整度评价 | 第22-25页 |
2.3.1 就地热再生对平整度的改善效果 | 第22-24页 |
2.3.2 平整度的对比 | 第24-25页 |
2.4 各路段车辙评价 | 第25-28页 |
2.4.1 车辙养护效果评定 | 第25-27页 |
2.4.2 再生后车辙的发展规律 | 第27-28页 |
2.5 各路段抗滑性能评价 | 第28-30页 |
2.6 就地热再生针对SMA路面的适用性 | 第30-31页 |
2.7 各施工单位的施工效果对比 | 第31-33页 |
2.8 就地热再生路面的总体性能 | 第33-3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适用条件研究 | 第37-65页 |
3.1 沥青路面车辙的发生规律 | 第37-47页 |
3.1.1 沥青路面芯样单轴压缩模量试验 | 第37-46页 |
3.1.2 沥青路面芯样抗车辙能力分析 | 第46-47页 |
3.2 车辙深度与新料添加比例的关系 | 第47-51页 |
3.2.1 车辙断面数据的测试 | 第47-48页 |
3.2.2 车辙深度与新料添加比例回归分析 | 第48-51页 |
3.3 路面拱起对就地热再生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51-57页 |
3.3.1 路面车辙拱起对加热效果有限元分析 | 第51-55页 |
3.3.2 路面车辙拱起的铣刨标准的确定 | 第55-57页 |
3.4 原路面裂缝处理方式的调查与评价 | 第57-64页 |
3.4.1 裂缝的预处理方式 | 第57-58页 |
3.4.2 不同裂缝处理方式的防裂效果调查 | 第58-63页 |
3.4.3 不同裂缝处理方式的平整度调查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混合料性能标准研究 | 第65-81页 |
4.1 现行取样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 第65-66页 |
4.2 就地热再生混合料现场取样标准 | 第66-70页 |
4.2.1 取样段落的确定方法研究 | 第66-68页 |
4.2.2 合理性分析 | 第68-70页 |
4.3 基于车辙深度变异性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70-76页 |
4.3.1 基于车辙深度变异性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流程 | 第70-71页 |
4.3.2 基于车辙深度变异性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例 | 第71-76页 |
4.4 ECA-10+SMA-13就地热再生技术方案 | 第76-79页 |
4.4.1 配合比设计 | 第77-79页 |
4.4.2 路用性能验证 | 第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工艺研究 | 第81-95页 |
5.1 面层油石比、空隙率、层间水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81-91页 |
5.1.1 温度场室内试验模拟方法 | 第81-82页 |
5.1.2 油石比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82-88页 |
5.1.3 空隙率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88-90页 |
5.1.4 层间水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 第90-91页 |
5.2 就地热再生施工验收标准 | 第91-94页 |
5.2.1 现行施工验收标准 | 第91-92页 |
5.2.2 就地热再生工程再生厚度测试方法 | 第92-93页 |
5.2.3 再生厚度测量试验 | 第93-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5-9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96-97页 |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