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ABREVIATION)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6页 |
第一部分 霍乱弧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定量鉴定 | 第16-34页 |
1. 引言 | 第16-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19页 |
2.2. 稀释所使用的介质 | 第19页 |
2.3. 鲜活细菌悬液的制备 | 第19-20页 |
2.4. 死亡细菌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5. VBNC状态细菌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6. PMA的处理程序 | 第20页 |
2.7. 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21页 |
2.9. DNA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第21页 |
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 | 第22-29页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霍乱弧菌的检测 | 第22-24页 |
3.2. PMA的浓度和孵育时间对活菌定量计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最优PMA处理条件的检出下限和检测稳定性 | 第25-27页 |
3.4. PMA-qPCR在对VBNC状态霍乱弧菌定量计数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4. 讨论 | 第29-32页 |
5.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二部分 霍乱弧菌VBNC状态诱导条件的单因素作用分析 | 第34-52页 |
1. 引言 | 第34-3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6-40页 |
2.1. 实验用菌株和VBNC诱导前的准备 | 第36页 |
2.2. 诱导VBNC状态的介质 | 第36页 |
2.3. 诱导VBNC状态条件 | 第36-37页 |
2.4. 可培养细胞计数 | 第37-38页 |
2.5. 活细胞计数 | 第38页 |
2.6. 活细胞/死细胞染色 | 第38-39页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48页 |
3.1. VBNC状态的诱导过程具有菌株特异性 | 第40-41页 |
3.2. 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细菌对VBNC状态的诱导过程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厌氧环境可以延长霍乱弧菌VBNC状态的发展过程 | 第43-44页 |
3.4. 低温是霍乱弧菌VBNC状态在ASW中的诱导的必要条件 | 第44-46页 |
3.5. 富营养的诱导条件会导致霍乱弧菌VBNC状态诱导的失败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部分 群体感应系统对抗霍乱弧菌进入VBNC状态的调控机制及其影响 | 第52-74页 |
1. 引言 | 第52-5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4-62页 |
2.1. 实验所使用的菌株 | 第55页 |
2.2. 转座子库的建立 | 第55页 |
2.3. 转座子库VBNC状态的诱导和筛选 | 第55-56页 |
2.4. 转座子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56-57页 |
2.5. 可培养细菌的计数 | 第57页 |
2.6. 活细菌细菌的计数 | 第57-58页 |
2.7. 活细菌/死细菌染色 | 第58页 |
2.8. 基因转录水平分析 | 第58-59页 |
2.9. 相关基因缺失细菌株的构建和回补 | 第59页 |
2.10. HapR表达水平分析 | 第59页 |
2.11.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9-62页 |
3. 结果 | 第62-68页 |
3.1. 转座子插入失活rpoN基因可以延长可培养细菌存在的时间 | 第62-63页 |
3.2. rpoN基因的缺失上调群体感应调控基因hapR转录水平 | 第63-64页 |
3.3. 群体感应系统通过HapR来对抗VBNC状态的发展 | 第64-66页 |
3.4. 群体感应天然突变株VBNC进程与其HapR表达水平一致 | 第66-68页 |
4. 讨论 | 第68-72页 |
5. 小结 | 第72-74页 |
总结 | 第74-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综述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 | 第86-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6页 |
博士期间文章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