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输配电技术论文--输电制度论文--直流制输电论文

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特性及协调有序恢复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多直流馈入系统受端电压功率特性第12-13页
        1.2.2 直流之间受端电压功率相互影响分析第13-15页
        1.2.3 改善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特性的措施第15页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方法第15-16页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6-18页
第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恢复特性第18-29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单直流馈入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8-19页
    2.3 直流换流器控制方式对直流恢复的影响第19-23页
        2.3.1 直流固有的恢复特性第20-21页
        2.3.2 直流控制系统基本控制方式第21-23页
    2.4 直流控制环节对直流恢复的影响第23-25页
        2.4.1 PI环节对直流恢复的影响第23-24页
        2.4.2 低压限流环节对直流恢复的影响第24-25页
    2.5 故障后恢复特性的时域仿真分析第25-27页
    2.6 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改善直流系统恢复特性的控制环节优化第29-43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影响换流器恢复特性的电气量分析第29-32页
        3.2.1 影响换流器无功特性及换相失败的电气量第29-31页
        3.2.2 影响换流器恢复特性的主要状态量的灵敏度分析第31-32页
    3.3 直流电流控制环节的参数优化分析第32-38页
        3.3.1 PI环节控制参数对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第32-37页
        3.3.2 附加延时取小环节的低压限流控制第37-38页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PI与VDCOL环节参数协调优化第38-41页
    3.5 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影响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特性的关键指标第43-60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多直流馈入相互作用因子对直流恢复的影响第43-51页
        4.2.1.多馈入交互作用因子的物理含义第43-44页
        4.2.2 基于网络结构定义的相互作用因子第44-45页
        4.2.3 CIGRE与基于系统结构定义的MIIF一致性验证第45-46页
        4.2.4 MIIF与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特性的关系第46-48页
        4.2.5 MIIF对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特性的仿真分析第48-51页
    4.3 直流落点电网强度对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第51-55页
        4.3.1 多馈入短路比的含义及作用第52-53页
        4.3.2 多馈入有效短路比在MIDC系统动态特性的应用第53页
        4.3.3 直流系统不同多馈入短路比下的恢复特性分析第53-55页
    4.4 直流输送功率对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第55-58页
    4.5 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多直流馈入系统协调有序恢复策略分析第60-77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多直流渐进错峰有序恢复策略分析第60-62页
        5.2.1 错峰恢复多回直流的控制策略第61-62页
        5.2.2 渐进有序恢复策略的参考指标第62页
    5.3 基于MIESCR有序恢复策略第62-68页
        5.3.1 基于MIESCR多直流馈入系统错峰有序恢复实现方法第62-63页
        5.3.2 基于MIESCR有序恢复策略的EMTDC仿真模型验证分析第63-68页
    5.4 基于改进新型强度指标有序恢复策略第68-70页
        5.4.1 多馈入直流有序恢复强度指标第69页
        5.4.2 基于改进指标有序恢复策略的EMTDC仿真模型验证分析第69-70页
    5.5 多直流馈入系统恢复性能量化评估第70-72页
    5.6 受端多馈入系统协调恢复仿真验证分析第72-75页
    5.7 小结第75-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表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合缓存架构的Cassandra读性能优化
下一篇:我国检察机关办案责任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