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生产论文

辣木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第13-16页
        1.2.1 黄酮化合物简介第13-14页
        1.2.2 黄酮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第14-16页
    1.3 植物多糖第16-18页
        1.3.1 植物多糖简介第16-17页
        1.3.2 植物多糖的生理活性第17-18页
    1.4 辣木概述第18-22页
        1.4.1 营养成分第19页
        1.4.2 辣木黄酮第19-20页
        1.4.3 辣木多糖第20页
        1.4.4 辣木多酚第20页
        1.4.5 其它第20-21页
        1.4.6 辣木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第21-22页
    1.5 本论文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2-23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辣木叶黄酮超声提取的工艺优化第24-42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4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9页
        2.2.1 辣木叶的前处理第25页
        2.2.2 芦丁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26页
        2.2.3 黄酮含量的测定第26页
        2.2.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26-27页
        2.2.5 单因素实验设计第27-28页
        2.2.6 响应面优化实验第28-29页
        2.2.7 聚酰胺树脂纯化黄酮第29页
        2.2.8 数据分析处理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1页
        2.3.1 各因素对总黄酮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第29-32页
        2.3.2 响应面优化结果分析第32-39页
        2.3.3 粗提物及纯化后黄酮含量及其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三个品种辣木叶黄酮和多糖的制备及其活性比较第42-62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42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42-43页
    3.2 实验方法第43-48页
        3.2.1 辣木叶黄酮的提取第43页
        3.2.2 辣木叶多糖的提取第43页
        3.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43页
        3.2.4 总多糖含量的测定第43-44页
        3.2.5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44-46页
        3.2.6 糖尿病关键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第46-47页
        3.2.7 抗补体活性的测定第47-48页
        3.2.8 数据分析处理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60页
        3.3.1 辣木叶总黄酮及总多糖含量第48-49页
        3.3.2 辣木叶总黄酮及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第49-56页
        3.3.3 糖尿病关键酶抑制活性第56-59页
        3.3.4 抗补体活性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pkm1辣木叶黄酮四个极性部位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第62-72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2-63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62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62-63页
    4.2 实验方法第63-64页
        4.2.1 pkm1辣木叶黄酮粗提物的制备第63页
        4.2.2 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第63页
        4.2.3 四个极性部位抗氧化活性测定第63页
        4.2.4 四个极性部位的糖尿病关键酶抑制活性测定第63页
        4.2.5 四个极性部位的抗补体活性测定第63-64页
        4.2.6 数据分析处理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71页
        4.3.1 各个极性部位的收率第64页
        4.3.2 四个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第64-68页
        4.3.3 四个极性部位的糖尿病关键酶的抑制活性第68-70页
        4.3.4 四个极性部位的抗补体活性第70-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活性测定第72-83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2-73页
        5.1.1 材料与试剂第72-73页
        5.1.2 仪器与设备第73页
    5.2 实验方法第73-75页
        5.2.1 薄层色谱法第73-74页
        5.2.2 聚酰胺树脂柱层析第74页
        5.2.3 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第74页
        5.2.4 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分析第74页
        5.2.5 中低压制备液相分离第74-75页
        5.2.6 单体化合物结构分析第75页
        5.2.7 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75页
        5.2.8 数据分析处理第75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5-81页
        5.3.1 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第75-76页
        5.3.2 HPLC定性分析第76-77页
        5.3.3 质谱、核磁分析第77-80页
        5.3.4 单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第80-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6页
    1. 结论第83-84页
    2. 创新点第84-85页
    3.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附件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
下一篇:胎儿生长受限21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