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空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以日本当代聚落研究与实践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9页 |
1.1.2 地域/流派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0页 |
1.2.1 建筑师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大环境研究 | 第10页 |
1.2.2 建筑师的建筑创作研究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关于日本当代建筑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关于聚落及聚落空间的研究 | 第11-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聚落和聚落空间 | 第19-23页 |
2.1 聚落概念 | 第19-20页 |
2.1.1 聚落定义 | 第19页 |
2.1.2 广义的聚落与狭义的聚落 | 第19-20页 |
2.1.3 建筑学领域聚落定义的发展 | 第20页 |
2.2 聚落空间的定义 | 第20页 |
2.3 聚落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4 聚落空间组织模式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日本当代聚落研究与实践 | 第23-54页 |
3.1 不同时代背景下建筑师聚落研究 | 第23-24页 |
3.2 60年代建筑师聚落研究实践 | 第24-33页 |
3.2.1 时代背景 | 第24-26页 |
3.2.2 桢文彦 | 第26-30页 |
3.2.3 原广司 | 第30-32页 |
3.2.4 对比总结 | 第32-33页 |
3.3 70年代建筑师聚落研究实践 | 第33-41页 |
3.3.1 时代背景 | 第33-34页 |
3.3.2 山本理显 | 第34-37页 |
3.3.3 藤井明 | 第37-40页 |
3.3.4 对比总结 | 第40-41页 |
3.4 80年代聚落研究实践 | 第41-48页 |
3.4.1 时代背景 | 第41-42页 |
3.4.2 隈研吾 | 第42-44页 |
3.4.3 小岛一浩 | 第44-47页 |
3.4.4 对比总结 | 第47-48页 |
3.5 90年代聚落研究实践 | 第48-53页 |
3.5.1 时代背景 | 第48-49页 |
3.5.2 藤本壮介 | 第49-50页 |
3.5.3 王昀 | 第50-52页 |
3.5.4 对比总结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现代聚落空间创作策略品评与分析 | 第54-79页 |
4.1 建筑层面策略 | 第54-63页 |
4.1.1 整体局部焦点转换 | 第55-57页 |
4.1.2 构件瓦解 | 第57-63页 |
4.2 建筑与建筑之间层面策略 | 第63-73页 |
4.2.1 中心定位(原点与中心) | 第64-65页 |
4.2.2 单元重组 | 第65-67页 |
4.2.3 迷宫与障碍 | 第67-71页 |
4.2.4 坐标系的建立 | 第71-73页 |
4.3 建筑与自然层面策略 | 第73-78页 |
4.3.1 环境抽象还原 | 第73-75页 |
4.3.2 自然元素渗透 | 第75-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