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萘酚简介 | 第11-13页 |
1.1.1 萘酚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2 萘酚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3 萘酚的毒性及危害 | 第12页 |
1.1.4 萘酚的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2 萘酚的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物理吸附方法 | 第13页 |
1.2.2 生物降解法 | 第13-14页 |
1.2.3 高级氧化法 | 第14-15页 |
1.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 第15-16页 |
1.3.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 第15页 |
1.3.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生物毒性检测 | 第16-18页 |
1.5 降解过程中毒性变化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利用斜生栅藻检测CGDP降解 1-萘酚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21-32页 |
2.1 实验装置与试剂 | 第21-23页 |
2.1.1 实验装置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页 |
2.1.3 斜生栅藻培养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1-萘酚降解及检测 | 第23页 |
2.2.2 斜生栅藻毒性实验 | 第23-24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2.3.1 1-萘酚降解率 | 第24页 |
2.3.2 斜生栅藻毒性实验 | 第24-25页 |
2.3.3 TOC去除率 | 第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2.4.1 1-萘酚降解 | 第25-27页 |
2.4.2 TOC去除率 | 第27-28页 |
2.4.3 1-萘酚对斜生栅藻EC50 | 第28-29页 |
2.4.4 吸光度与藻密度关系 | 第29-30页 |
2.4.5 降解液对斜生栅藻的急性毒性 | 第30-31页 |
2.4.6 降解液对斜生栅藻毒性变化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利用大型蚤检测CGDP降解 1-萘酚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32-37页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3.1.1 实验装置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3.1.3 大型蚤培养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1 活性检测 | 第33页 |
3.2.2 半抑制率实验 | 第33页 |
3.2.3 降解液对大型蚤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3.3.1 大型蚤活性测试 | 第34-35页 |
3.3.2 半抑制率实验 | 第35页 |
3.3.3 降解过程中对大型蚤毒性变化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利用发光细菌检测CGDP降解 1-萘酚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37-45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4.1.1 实验装置 | 第37页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页 |
4.1.3 发光菌复苏与培养 | 第37-38页 |
4.1.4 毒性测试方法 | 第38页 |
4.2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4.3.1 半抑制率实验 | 第39页 |
4.3.2 电解质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3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4 电极数量的影响 | 第43页 |
4.4 受试生物比较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利用发光细菌检测CGDP降解 2-萘酚过程中的毒性变化 | 第45-54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5.1.2 H2O2浓度测定方法 | 第45页 |
5.1.3 2-萘酚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5.3.1 2-萘酚对发光细菌的EC50 | 第46-47页 |
5.3.2 电极材料与电解质对 2-萘酚降解的影响 | 第47-51页 |
5.3.3 TOC去除率 | 第51页 |
5.3.4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5 电极数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6.1 结论 | 第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