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粒子群算法在模糊图像复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2页
        1.2.1 模糊图像复原方法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13-14页
第二章 模糊图像复原的基本原理第14-23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图像退化的一般模型第14-15页
    2.3 几种常见的模糊核第15-18页
        2.3.1 散焦模糊图像模糊核第16-17页
        2.3.2 运动模糊图像模糊核第17-18页
    2.4 经典的去模糊算法第18-22页
        2.4.1 逆滤波图像复原第18-19页
        2.4.2 维纳滤波图像复原第19-20页
        2.4.3 Lucy-Richardson迭代非线性复原第20-21页
        2.4.4 三种经典算法的复原效果对比第21-22页
    2.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粒子群算法概述及其改进第23-32页
    3.1 引言第23页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第23-28页
        3.2.1 算法起源第23-24页
        3.2.2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第24-25页
        3.2.3 粒子群算法基本流程第25-26页
        3.2.4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第26-28页
        3.2.5 全局模型和局部模型第28页
    3.3 粒子群改进算法第28-31页
        3.3.1 惯性因子动态变化的粒子群算法第28-30页
        3.3.2 引入遗传思想的粒子群算法第30-31页
        3.3.3 引入模拟退火思想的粒子群算法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粒子群算法在模糊图像复原中的应用第32-48页
    4.1 引言第32页
    4.2 散焦模糊图像模糊核估计第32-40页
        4.2.1 基于倒频谱分析法的散焦模糊核估计第32-34页
        4.2.2 基于边缘模糊频谱特征的散焦模糊核估计第34-35页
        4.2.3 基于图像灰度平均梯度和粒子群优化的散焦模糊核估计第35-39页
        4.2.4 三种散焦模糊核方法比较第39-40页
    4.3 运动模糊图像模糊核估计第40-47页
        4.3.1 基于Radon变换法的运动模糊核估计第41-43页
        4.3.2 基于振铃法的运动模糊核估计第43-44页
        4.3.3 基于图像灰度平均梯度和粒子群优化的运动模糊核估计第44-45页
        4.3.4 三种运动模糊核估计方法比较第45-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模糊图像复原实验第48-54页
    5.1 散焦模糊图像复原实验第48-50页
        5.1.1 人工合成的散焦模糊图像第48-49页
        5.1.2 真实的散焦模糊图像第49-50页
    5.2 运动模糊图像复原实验第50-53页
        5.2.1 人工合成的运动模糊图像第50-51页
        5.2.2 真实的运动模糊图像第51-53页
    5.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6.1 工作总结第54-55页
    6.2 未来展望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扎胞苷治疗高、中危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疗效观察并文献复习
下一篇:基于微信的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