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非贵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1章 绪言第10-20页
    1.1 氧还原反应的重要性第10-11页
    1.2 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贵金属催化剂第12-13页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13-14页
        1.2.3 非金属催化剂第14页
    1.3 非贵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活性的研究第14-18页
        1.3.1 石墨烯的概述第15-16页
        1.3.2 非贵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6-17页
        1.3.3 非贵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氧还原催化活性的研究第17-18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8-20页
        1.4.1 主要内容第18页
        1.4.2 意义第18-20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0-26页
    2.1 主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第20-21页
        2.1.1 实验试剂第20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页
    2.3 催化剂的物理表征方法及原理第21-23页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 XRD)第21-22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第22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和电子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第22页
        2.3.4 拉曼光谱仪(Raman Spectrometer)第22-23页
        2.3.5 热重分析仪(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zer, TGA)第23页
    2.4 催化剂的电化学表征方法及原理第23-26页
        2.4.1 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第24页
        2.4.2 线性伏安法(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LSV)第24-25页
        2.4.3 加速耐久性测试(Accelerated Durability Test, ADT)第25页
        2.4.4 耐甲醇测试(Methanol-Tolerance)第25-26页
第3章 铁(氢)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比较研究第26-41页
    3.1 引言第26页
    3.2 实验部分第26-28页
        3.2.1 石墨烯的制备第26-27页
        3.2.2 制备 α/γ-FeOOH/石墨烯复合材料(α/γ-FeOOH/GO)第27页
        3.2.3 制备 α-FeOOH/石墨烯复合材料(α-FeOOH/GO)第27-28页
        3.2.4 制备Fe3O4/石墨烯复合材料(Fe3O4/GO)第28页
        3.2.5 制备a-Fe2O3/石墨烯复合材料(α-Fe2O3/GO)第28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28-39页
        3.3.1 合成复合材料的机理第28-29页
        3.3.2 复合材料的XRD图谱分析第29-30页
        3.3.3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第30-32页
        3.3.4 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第32-33页
        3.3.5 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Raman)分析第33-34页
        3.3.6 复合材料氧还原催化活性的评价第34-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金属钴/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第41-53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实验部分第41页
        4.2.1 制备钴/石墨烯复合材料(Co/rGO)第41页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1-52页
        4.3.1 合成钴/石墨烯(Co/rGO)复合材料的机理第42页
        4.3.2 钴/石墨烯复合材料(Co/rGO)的XRD分析第42-43页
        4.3.3 钴/石墨烯(Co/rGO)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析第43-46页
        4.3.4 复合材料氧还原催化活性的评价第46-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5.1 本论文总结第53页
    5.2 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8页
致谢第68-69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法官职业化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荧光嘌呤核苷类似物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