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粉煤灰混凝土碳化与冻融耦合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和定义第10页
    1.3 碳化作用和冻融损伤的耐久性研究第10-18页
        1.3.1 碳化作用的耐久性研究第10-12页
        1.3.2 影响碳化作用的因素第12-14页
        1.3.3 冻融损伤的耐久性研究第14-15页
        1.3.4 影响冻融损伤的因素第15-17页
        1.3.5 碳化和冻融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第17页
        1.3.6 碳化和冻融共同作用下的实验定量化分析第17-18页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2 实验方案第20-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2页
        2.1.1 水泥第20页
        2.1.2 矿物细掺料第20页
        2.1.3 骨料第20-21页
        2.1.4 外加剂第21-22页
        2.1.5 拌合水第22页
    2.2 试验编号和试样数量第22-24页
    2.3 配合比设计与调试第24-29页
        2.3.1 配合比的初步计算第24-25页
        2.3.2 配合比调试第25-29页
    2.4 实验方法及实验设备第29-41页
        2.4.1 强度试验及实验设备第29-31页
        2.4.2 参照试验及实验设备第31-36页
        2.4.3 循环试验第36-37页
        2.4.4 碳化面积的测量方法第37-41页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93页
    3.1 强度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41-43页
    3.2 碳化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3.2.1 碳化深度与碳化面积的关系第43-44页
        3.2.2 碳化指标与碳化龄期的关系第44-45页
        3.2.3 碳化指标与粉煤灰掺量的关系第45-46页
    3.3 冻融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3.3.1 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关系第46-50页
        3.3.2 冻融指标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第50-51页
        3.3.3 粉煤灰掺量和最大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第51-52页
    3.4 循环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2-93页
        3.4.1 青藏类型循环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52-68页
        3.4.2 东北类型循环实验的结果与分析第68-84页
        3.4.3 实验指标变化量的对比第84-93页
4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4.1 结论第93-94页
    4.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9-100页
作者简历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三苯胺氰基类有机荧光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一类图的连通补图的特征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