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留侯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1.4.3 访谈法 | 第14页 |
1.4.4 案例研究法 | 第14页 |
1.4.5 归纳演绎法 | 第14页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6页 |
1.6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陕西文化旅游名镇基本特征和分类 | 第17-28页 |
2.1 名镇空间分布 | 第17-22页 |
2.2 名镇基本特征 | 第22-26页 |
2.3 名镇分类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规划内容 | 第28-30页 |
3.1 名镇旅游发展规划 | 第28页 |
3.2 名镇镇建设规划 | 第28-29页 |
3.3 名镇近期发展规划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留侯文化旅游名镇资源开发与评价 | 第30-35页 |
4.1 文化挖掘与传承 | 第30-32页 |
4.1.1 名镇历史沿革 | 第30页 |
4.1.2 名镇风水传统格局 | 第30-31页 |
4.1.3 名镇历史文化分析 | 第31-32页 |
4.2 旅游资源分类 | 第32-33页 |
4.2.1 旅游资源的调查 | 第32页 |
4.2.2 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32-33页 |
4.3 旅游资源评价 | 第33-35页 |
4.3.1 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 第33-34页 |
4.3.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留侯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发展规划 | 第35-47页 |
5.1 名镇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第35-38页 |
5.1.1 基础条件分析 | 第35-37页 |
5.1.2 旅游发展SWOT分析 | 第37-38页 |
5.2 旅游发展思路与目标 | 第38-39页 |
5.2.1 总体开发思路 | 第38-39页 |
5.2.2 总体发展定位 | 第39页 |
5.2.3 总体战略目标 | 第39页 |
5.3 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 第39-47页 |
5.3.1 旅游环境容量与客源市场分析 | 第39-43页 |
5.3.2 旅游产业规划 | 第43-44页 |
5.3.3 旅游产品设计 | 第44-45页 |
5.3.4 游览路线组织 | 第45-46页 |
5.3.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留侯文化旅游名镇城镇建设规划 | 第47-71页 |
6.1 名镇镇域总体规划 | 第47-48页 |
6.1.1 村镇发展现状 | 第47页 |
6.1.2 村镇等级划分 | 第47页 |
6.1.3 村镇发展原则 | 第47-48页 |
6.1.4 村镇体系布局 | 第48页 |
6.1.5 村镇规模规划分级 | 第48页 |
6.2 名镇镇区建设规划 | 第48-58页 |
6.2.1 城镇性质与规模预测 | 第48-49页 |
6.2.2 镇区总体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 | 第49-52页 |
6.2.3 景观系统与特色景观塑造 | 第52页 |
6.2.4 绿地系统规划 | 第52-55页 |
6.2.5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第55页 |
6.2.6 市政工程规划 | 第55-56页 |
6.2.7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第56页 |
6.2.8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56-57页 |
6.2.9 防灾减灾规划 | 第57-58页 |
6.3 名镇近期建设规划 | 第58-64页 |
6.3.1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 第58-61页 |
6.3.2 核心景区与两个特色村落近期建设 | 第61-62页 |
6.3.3 年度实施计划 | 第62-64页 |
6.4 重点区域模块设计 | 第64-71页 |
6.4.1 张良庙核心旅游景区 | 第64-66页 |
6.4.2 旅游服务基地 | 第66-68页 |
6.4.3 生活居住基地 | 第68-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7.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