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 ·海洋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类群 | 第14-18页 |
| ·硅藻 | 第15页 |
| ·甲藻 | 第15-16页 |
| ·定鞭金藻 | 第16页 |
| ·金藻 | 第16页 |
| ·隐藻 | 第16-17页 |
| ·绿藻和青绿藻 | 第17页 |
| ·蓝藻 | 第17页 |
| ·原绿藻 | 第17-18页 |
| ·海洋浮游植物色素 | 第18-23页 |
| ·叶绿素 | 第18-19页 |
| ·类胡萝卜素 | 第19-22页 |
| ·各类浮游植物类群的色素构成 | 第22-23页 |
| ·色素分析在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7页 |
| ·叶绿素的荧光测定方法及应用 | 第23页 |
| ·薄层色谱技术在色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HPLC技术在色素分析上的引入与应用 | 第24-26页 |
| ·基于HPLC色素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 ·浮游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27-29页 |
| ·光照 | 第27页 |
| ·温度 | 第27-28页 |
| ·盐度 | 第28页 |
| ·营养盐 | 第28-29页 |
| ·动物摄食 | 第29页 |
|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 | 第29-30页 |
| ·南海北部海域的环境特征 | 第30-32页 |
| ·地形特征 | 第30页 |
| ·气候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 第30-31页 |
| ·水文特征 | 第31页 |
| ·南海水团 | 第31-32页 |
| ·水化学特征 | 第32页 |
|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 | 第32-3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58页 |
| ·调查海域与样品采集 | 第35-37页 |
| ·调查海域 | 第35-36页 |
| ·环境数据与非HPLC色素样品采集 | 第36页 |
| ·浮游植物HPLC色素分析样品采集 | 第36-37页 |
| ·色素分析相关的仪器、试剂及其处理 | 第37-39页 |
| ·标准色素的配制及内标定量法的工作曲线 | 第39-45页 |
| ·标准色素 | 第39-40页 |
| ·混标的配制 | 第40-41页 |
| ·内标与内标法工作曲线 | 第41-45页 |
| ·方法优化 | 第45-49页 |
| ·萃取剂的选择 | 第45-46页 |
| ·静置萃取 | 第46-47页 |
| ·吹干富集 | 第47-48页 |
| ·样品加水 | 第48-49页 |
| ·色素的实验室测定 | 第49-52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50页 |
| ·HPLC系统设定 | 第50-51页 |
| ·色素的定性与定量 | 第51-52页 |
| ·HPLC测定方法评价 | 第52-57页 |
| ·仪器稳定性检验 | 第52-53页 |
| ·系统精密度与重复性检测 | 第53-54页 |
| ·回收率检测 | 第54-55页 |
| ·方法的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55-57页 |
| ·CHEMTAX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 3 冬季浮游植物色素分布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58-82页 |
| ·南海北部冬季浮游植物主要色素的分布 | 第58-63页 |
| ·色素数据获取和验证 | 第58页 |
| ·Chl a与DV Chl a在调查海区的分布 | 第58-59页 |
| ·其他重要色素的断面分布特征 | 第59-61页 |
| ·色素的垂直分布模式 | 第61-63页 |
| ·南海北部冬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 第63-69页 |
| ·冬季群落分析的最终色素比率矩阵 | 第63-64页 |
|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布模式 | 第64-66页 |
| ·冬季浮游植物群落在南海北部海区的演替与地区差异 | 第66-69页 |
| ·色素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69-81页 |
| ·光照对色素垂直分布的影响 | 第69-71页 |
| ·冬季背景场分析与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1-79页 |
| ·反气旋涡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 ·流式细胞仪和显微镜计数方法对冬季群落结果的验证 | 第81-82页 |
| 4 夏季游植物色素分布与群落结构特征 | 第82-104页 |
|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特征色素的分布 | 第82-86页 |
| ·Chl a与DV Chl a的夏季分布特征 | 第82-83页 |
| ·其他重要色素色素的分布特征 | 第83-86页 |
| ·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86-92页 |
| ·夏季群落分析的最终色素比率矩阵 | 第86-87页 |
| ·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87-92页 |
| ·夏季色素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92-101页 |
| ·南海北部夏季调查期间的环境特征 | 第92-95页 |
| ·夏季PAR与色素分布的关系 | 第95-96页 |
| ·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影响的CCA分析 | 第96-98页 |
| ·近岸环境与开阔海环境的群落结构差异 | 第98-100页 |
| ·营养盐耗尽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 | 第101-104页 |
| 5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的冬夏之比较 | 第104-114页 |
| ·浮游植物色素的季节变化 | 第104-106页 |
| ·群落结构的冬夏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14页 |
| ·重要浮游植物类群的季节变动 | 第106-108页 |
| ·光照、温度、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珠江冲淡水的季节变化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上升流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 ·反气旋涡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 6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 第114-116页 |
| ·结论 | 第114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114-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附录Ⅰ 文中缩略词列表 | 第129-131页 |
| 附录Ⅱ 各类特征色素的相关定性、定量资料 | 第131-136页 |
| 发表及撰写论文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