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第16-17页 |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1.5.1 创新之处 | 第19页 |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1.1 碳汇与森林碳汇 | 第20页 | 
| 2.1.2 碳交易与碳汇交易 | 第20-21页 | 
| 2.1.3 森林富集区 | 第21页 | 
| 2.1.4 精准扶贫 | 第21页 |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 2.2.1“资源诅咒”假说 | 第21-22页 | 
| 2.2.2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 | 第22-23页 | 
| 2.2.3 资源有偿使用理论 | 第23页 |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扶贫补偿的条件分析 | 第24-30页 | 
| 3.1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的贫困现状 | 第24-26页 | 
| 3.2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扶贫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7页 | 
| 3.2.1 限制和禁止砍伐,森林资源无法变现 | 第26页 | 
| 3.2.2 工业区位劣势,不适合走工业化道路 | 第26-27页 | 
| 3.2.3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现有扶贫工作不到位 | 第27页 | 
| 3.3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扶贫补偿的可行性分析 | 第27-30页 | 
| 3.3.1 森林富集区拥有丰富的碳汇资源 | 第27-28页 | 
| 3.3.2 贫困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较低 | 第28页 | 
| 3.3.3 碳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碳汇扶贫补偿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的价值核算 | 第30-36页 | 
| 4.1 森林碳汇价值的核算方式选择 | 第30-31页 | 
| 4.2 被调查者森林碳汇量核算 | 第31-35页 | 
| 4.2.1 单位面积蓄积量核算 | 第32-33页 | 
| 4.2.2 生物量核算 | 第33-34页 | 
| 4.2.3 碳汇量核算 | 第34-35页 | 
| 4.3 碳价格核定 | 第35页 | 
| 4.4 森林碳汇的价值核算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基于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价值的扶贫补偿机制构建 | 第36-42页 | 
| 5.1 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原则 | 第36-37页 | 
| 5.1.1 公平原则 | 第36页 | 
| 5.1.2 多主体原则 | 第36-37页 | 
|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7页 | 
| 5.1.4 实事求是原则 | 第37页 | 
| 5.2 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标准 | 第37-38页 | 
| 5.3 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主体与方式多元化 | 第38-39页 | 
| 5.3.1 扶贫补偿的主体多元化 | 第38-39页 | 
| 5.3.2 扶贫补偿的方式多元化 | 第39页 | 
| 5.4 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对象范围 | 第39-40页 | 
| 5.5 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程序和形式 | 第40-42页 | 
| 5.5.1 扶贫补偿的程序 | 第40页 | 
| 5.5.2 扶贫补偿的形式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陕西省森林富集区碳汇扶贫补偿保障措施 | 第42-47页 | 
| 6.1 完善森林碳汇扶贫补偿前期的市场建设 | 第42-43页 | 
| 6.1.1 碳汇交易市场建设 | 第42页 | 
| 6.1.2 碳汇金融市场建设 | 第42-43页 | 
| 6.2 开发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政策工具 | 第43页 | 
| 6.3 完善森林碳汇扶贫补偿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3-44页 | 
| 6.4 增强林农及社会公众的森林碳汇意识 | 第44-45页 | 
| 6.5 建立大型森林碳汇合作社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