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空冷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空冷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空冷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包二热电厂尖峰冷却改造提出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空冷机组尖峰冷却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15-19页 |
2.1 机组概况 | 第15页 |
2.2 直接空冷凝汽器的换热性能计算 | 第15-16页 |
2.2.1 传热单元数 | 第16页 |
2.2.2 空冷凝汽器的换热量 | 第16页 |
2.3 空冷机组尖峰冷却系统的计算模型 | 第16-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尖峰冷却系统改造方案 | 第19-41页 |
3.1 三机四塔方案 | 第19-26页 |
3.1.1 冷却塔改造 | 第19-20页 |
3.1.2 循环水管道布置 | 第20-21页 |
3.1.3 循环水控制和分配 | 第21-22页 |
3.1.4 TRL工况时至4号机凝汽器循环水量 | 第22-25页 |
3.1.5 补给水系统 | 第25页 |
3.1.6 其它运行工况至4号机凝汽器的循环水流量调整原则 | 第25-26页 |
3.2 两机一塔(1500m~2)方案 | 第26-31页 |
3.2.1 尖峰冷却系统 | 第26页 |
3.2.2 循环水供回水管道 | 第26-29页 |
3.2.3 冷却塔改造 | 第29页 |
3.2.4 循环水供水系统 | 第29页 |
3.2.5 循环水量的分配 | 第29-30页 |
3.2.6 补给水系统 | 第30页 |
3.2.7 其它运行工况调整原则 | 第30-31页 |
3.3 一机一塔方案 | 第31-35页 |
3.3.1 尖峰冷却器系统 | 第31页 |
3.3.2 循环水供回水管道 | 第31-34页 |
3.3.3 冷却塔改造 | 第34页 |
3.3.4 循环水供水系统 | 第34页 |
3.3.5 补给水系统 | 第34页 |
3.3.6 其它运行工况调整原则 | 第34-35页 |
3.4 两机一塔(2500m~2)方案 | 第35-40页 |
3.4.1 尖峰冷却系统 | 第35页 |
3.4.2 循环水供回水管道 | 第35-38页 |
3.4.3 冷却塔改造 | 第38页 |
3.4.4 循环水供水系统 | 第38页 |
3.4.5 循环水量的分配 | 第38-39页 |
3.4.6 补给水系统 | 第39页 |
3.4.7 其它运行工况调整原则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尖峰冷却系统改造方案经济性分析 | 第41-57页 |
4.1 三机四塔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第41-44页 |
4.1.1 主要收益及费用 | 第41-43页 |
4.1.2 投资费用 | 第43-44页 |
4.1.3 投资回收期 | 第44页 |
4.2 两机一塔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第44-48页 |
4.2.1 主要收益及费用 | 第44-47页 |
4.2.2 投资费用 | 第47页 |
4.2.3 投资回收期 | 第47-48页 |
4.3 一机一塔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1 主要收益及费用 | 第48-50页 |
4.3.2 投资费用 | 第50页 |
4.3.3 投资回收期 | 第50页 |
4.4 两机一塔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第50-54页 |
4.4.1 主要收益及费用 | 第50-53页 |
4.4.2 投资费用 | 第53-54页 |
4.4.3 投资回收期 | 第54页 |
4.5 四种方案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