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制益母草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3-24页 |
1.1 炮制工艺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5-16页 |
1.2.1 生物碱 | 第15页 |
1.2.2 黄酮类 | 第15页 |
1.2.3 二萜类 | 第15页 |
1.2.4 苷类 | 第15-16页 |
1.2.5 脂肪酸类 | 第16页 |
1.2.6 其他 | 第16页 |
1.3 药理作用研究 | 第16-19页 |
1.3.1 对子宫的作用 | 第17页 |
1.3.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抗肿瘤作用 | 第18页 |
1.3.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5 对肾脏、利尿及糖尿病的影响 | 第19页 |
1.4 炮制工艺研究 | 第19-20页 |
1.4.1 辅料混合 | 第19-20页 |
1.4.2 药液闷润 | 第20页 |
1.4.3 蒸制 | 第20页 |
1.5 质量研究 | 第20-22页 |
1.6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益母草的最佳采收期、产地及药用部位研究 | 第24-42页 |
1.1 不同采收期益母草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第24-37页 |
1.1.1 盐酸水苏碱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28页 |
1.1.2 盐酸益母草碱含量测定方法 | 第28-32页 |
1.1.3 黄酮类含量测定方法 | 第32-36页 |
1.1.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1.2 不同产地益母草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第37-40页 |
1.2.1 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1.2.2 饮片 | 第37页 |
1.2.3 方法 | 第37页 |
1.2.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1.3 不同药用部位益母草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 第40-42页 |
1.3.1 仪器与试药 | 第40页 |
1.3.2 饮片 | 第40页 |
1.3.3 方法 | 第40页 |
1.3.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四制益母草的炮制工艺研究 | 第42-52页 |
1.1 蒸制时间对炮制成品含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1.1.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2页 |
1.1.2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2-44页 |
1.1.3 小结 | 第44页 |
1.2 浸润比例对炮制成品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1.2.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4页 |
1.2.2 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1.2.3 小结 | 第46页 |
1.3 不同辅料用量对炮制成品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1.3.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6页 |
1.3.2 生物碱含量测定 | 第46-48页 |
1.3.3 小结 | 第48页 |
1.4 均匀设计试验 | 第48-52页 |
1.4.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48页 |
1.4.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1.4.3 验证试验 | 第50-51页 |
1.4.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四制益母草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52-73页 |
1.1 四制益母草性状、显微和薄层鉴别的研究 | 第52-56页 |
1.1.1 仪器与试剂 | 第52页 |
1.1.2 样品 | 第52-53页 |
1.1.3 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1.1.4 小结 | 第56页 |
2.1 四制益母草水分、灰分的研究 | 第56-58页 |
2.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56-57页 |
2.1.2 方法和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3.1 四制益母草含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3.1.1 仪器、试剂与样品 | 第58页 |
3.1.2 方法与结果 | 第58-59页 |
3.1.3 小结 | 第59页 |
4.1 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59-69页 |
4.1.1 样品制备方法 | 第60-61页 |
4.1.2 方法与结果 | 第61-64页 |
4.1.3 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4.1.4 小结 | 第68-69页 |
5.1 四制益母草质量标准(草案) | 第69-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