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中国法治建设路径选择--以市民社会理论为视角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18页
 一、选题背景第11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6页
 四、课程研究的方法第16-17页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流变第18-25页
 一、传统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融为一体第18-19页
 二、现代市民社会概念——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立第19-22页
  (一)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第19-20页
  (二)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第20-22页
 三、当代市民社会新发展——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经济三分法第22-23页
 四、市民社会概念的反思与重构第23-25页
第三章 市民社会的法治内涵第25-32页
 一、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为法治提供原生性规则第25-27页
  (一) 市场经济交往中形成原生性规则第25-26页
  (三) 法治对原生性规则的权威确认第26-27页
 二、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力构成对国家权力的分解和制衡第27-30页
  (一) 个人权利成为抵制集权的有力武器第28-29页
  (二) 多元化组织形成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第29页
  (三) 公共理性的表达构成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来源第29-30页
 三、市民社会孕育现代法治理念第30-32页
第四章 中西方法治发展模式比较第32-43页
 一、西方自下而上的法治发展模式第32-35页
  (一) 城市自治和城市法的兴起第33-34页
  (二) 商人阶层壮大及商法的发展第34-35页
 二、中国法治自上而下的政府构建模式第35-40页
  (一) 中国封建专制难以产生法治的土壤第35-37页
  (二) 改革开放以前法治的曲折发展第37-39页
  (三) 改革开放后法治的稳定发展第39-40页
 三、比较与反思第40-43页
  (一) 依靠政府推进法治第40-41页
  (二) 国家与社会的“非对抗性”分离第41页
  (三) 公民意识的双重化特点第41-43页
第五章 市民社会和国家双向互动的法治道路第43-53页
 一、市民社会演进型法治道路第43-45页
  (一) 市民社会演进型理论基础第43-44页
  (二) 市民社会演进型的不足第44-45页
 二、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第45-48页
  (一) 政府推进型的理论基础第45-46页
  (二) 政府推进型的不足第46-48页
 三、市民社会和国家互动型法治道路必然性第48-53页
  (一) 市民社会和国家互动型理论优势第48-49页
  (二) 市民社会和国家互动型的现实需求第49-50页
  (三) 市民社会和国家互动型的具体表现第50-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立法的扩张及其目的性引导
下一篇:中国个人征信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立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