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能源问题 | 第10页 |
1.2 核能 | 第10页 |
1.2.1 核裂变 | 第10页 |
1.2.2 核聚变 | 第10页 |
1.3 劳森判据 | 第10-11页 |
1.4 目前两种可控的核聚变实行方案 | 第11-12页 |
1.5 托卡马克 | 第12-13页 |
1.6 H模及边界局域模 | 第13-16页 |
1.7 电荷复合交换光谱 | 第16-17页 |
1.8 本论文结构介绍 | 第17-18页 |
第二章 EAST上边界CXRS系统介绍以及相应标定工作 | 第18-32页 |
2.1 CXRS诊断原理 | 第18-20页 |
2.1.1 离子温度 | 第18-19页 |
2.1.2 旋转速度 | 第19-20页 |
2.2 EAST上CXRS系统 | 第20-22页 |
2.2.1 简介 | 第20-21页 |
2.2.2 时间空间分别率 | 第21页 |
2.2.3 系统位于马克内保护措施介绍 | 第21-22页 |
2.3 边界电荷复合交换光谱诊断系统 | 第22-31页 |
2.3.1 eCXRS系统整体介绍 | 第22-23页 |
2.3.2 eCXRS系统波长标定 | 第23-25页 |
2.3.3 eCXRS系统空间标定 | 第25-28页 |
2.3.4 eCXRS系统强度标定 | 第28-29页 |
2.3.5 eCXRS整套系统相对灵敏度 | 第29-30页 |
2.3.6 eCXRS系统滤光片透过率 | 第30-31页 |
2.4 章末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32-56页 |
3.1 plume效应 | 第32-41页 |
3.1.1 主动谱线以及被动谱线 | 第32-33页 |
3.1.2 束晕粒子以及羽化粒子 | 第33-34页 |
3.1.3 羽化粒子的理论模型 | 第34-35页 |
3.1.4 关于利用一维连续性方程求n_Z~(Z-1) | 第35-37页 |
3.1.5 EAST上实验手段测量羽化效应以及初步模拟结果 | 第37-41页 |
3.2 仪器函数的扣除 | 第41-49页 |
3.2.1 仪器函数的卷积以及反卷积简介 | 第41-44页 |
3.2.2 反卷积算法的选取 | 第44-45页 |
3.2.3 贝叶斯反卷积仿真模拟 | 第45-47页 |
3.2.4 贝叶斯反卷积实验验证 | 第47-49页 |
3.3 杂质干扰线的判断与确认 | 第49-55页 |
3.3.1 eCXRS上的杂质干扰 | 第49-51页 |
3.3.2 eCXRS上的杂质谱线的识别 | 第51-55页 |
3.4 章末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EAST边界离子温度和旋转速度的物理研究 | 第56-91页 |
4.1 边界离子温度和旋转速度输运垒的观测 | 第56-62页 |
4.1.1 背景介绍 | 第56-57页 |
4.1.2 EAST上台基区离子温度和旋转速度剖面 | 第57-59页 |
4.1.3 环向旋转与储能关系的定标以及H模下环向旋转模型 | 第59-62页 |
4.2 L-H转换阈值功率的研究 | 第62-63页 |
4.2.1 L-H转换的几种物理理解 | 第62页 |
4.2.2 H模阈值功率 | 第62-63页 |
4.3 等离子体环向旋转对L-H转换阈值功率的影响 | 第63-77页 |
4.3.1 DIII-D上的研究结果 | 第64-68页 |
4.3.2 EAST上的研究结果 | 第68-77页 |
4.4 共振磁扰动(RMP)对边界环向旋转的影响 | 第77-86页 |
4.4.1 EAST上的RMP线圈简单介绍 | 第77-78页 |
4.4.2 DIII-D上等离子体边界参数对RMP线圈的响应 | 第78-80页 |
4.4.3 EAST上等离子体边界旋转对RMP线圈的响应 | 第80-86页 |
4.5 SMBI对边界环向旋转的影响 | 第86-89页 |
4.5.1 SMBI触发L-H转换简介 | 第86-87页 |
4.5.2 EAST上SMBI触发L-H转换实验及SMBI对边界环向旋转影响 | 第87-89页 |
4.6 章末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9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