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概念释义 | 第10-13页 |
1.1.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 | 第10-11页 |
1.1.2 混凝土材质 | 第11-12页 |
1.1.3 预防性保护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2.1 为什么研究混凝土材质 | 第13-16页 |
1.2.2 为什么研究预防性保护 | 第16页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0页 |
1.4.1 国外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保护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4.2 国内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保护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第22页 |
1.6.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页 |
1.6.2 创新点 | 第22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2章 基于预防性保护理论及技术评析的遗产建筑预防性保护框架研究 | 第24-36页 |
2.1 国外预防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第24-28页 |
2.1.1 预防性保护的定义 | 第24页 |
2.1.2 预防性保护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24-25页 |
2.1.3 国外预防性保护理论框架研究评析 | 第25-27页 |
2.1.4 国外预防性保护技术层面的研究评析 | 第27-28页 |
2.2 预防性保护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8-33页 |
2.2.1 中国古代预防性保护思想的萌芽 | 第28-29页 |
2.2.2 现代预防性保护思想在我国的确立 | 第29-30页 |
2.2.3 国内预防性保护的理论框架研究评析 | 第30-31页 |
2.2.4 国内预防性保护技术层面的研究评析 | 第31-32页 |
2.2.5 国内预防性保护社会层面的研究评析 | 第32-33页 |
2.3 遗产建筑预防性保护框架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及典型劣化现象 | 第36-66页 |
3.1 混凝土的材料特性概述 | 第36-37页 |
3.1.1 混凝土的组成 | 第36页 |
3.1.2 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 第36-37页 |
3.2 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37-41页 |
3.2.1 古罗马时期的辉煌 | 第37-38页 |
3.2.2 波特兰水泥的发明 | 第38页 |
3.2.3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与进步 | 第38-39页 |
3.2.4 混凝土在20世纪的快速发展 | 第39页 |
3.2.5 混凝土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39-41页 |
3.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典型劣化现象 | 第41-64页 |
3.3.1 裂缝 | 第41-43页 |
3.3.2 污损 | 第43-47页 |
3.3.2.1 黑色水渍 | 第43-44页 |
3.3.2.2 泛碱 | 第44-45页 |
3.3.2.3 锈迹 | 第45-46页 |
3.3.2.4 水泥残留 | 第46页 |
3.3.2.5 生物侵蚀 | 第46-47页 |
3.3.3 缺损 | 第47-53页 |
3.3.3.1 机械破损 | 第47-49页 |
3.3.3.2 酥松起皮 | 第49-50页 |
3.3.3.3 风化 | 第50-51页 |
3.3.3.4 剥落 | 第51-52页 |
3.3.3.5 钢筋暴露 | 第52-53页 |
3.3.4 人为破坏 | 第53-55页 |
3.3.4.1 修复不当 | 第53页 |
3.3.4.2 贴小广告 | 第53-55页 |
3.3.5 劣化现象总结 | 第55-63页 |
3.3.6 对“劣化现象统计表”的分析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的劣化机理 | 第66-82页 |
4.1 混凝土材质劣化机理概述 | 第66页 |
4.2 单一因素的劣化机理 | 第66-78页 |
4.2.1 冻融循环 | 第66-69页 |
4.2.1.1 概述 | 第67页 |
4.2.1.2 静水压理论和渗透压理论 | 第67-68页 |
4.2.1.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冻融循环作用环境 | 第68-69页 |
4.2.2 氯盐侵蚀 | 第69-73页 |
4.2.2.1 概述 | 第69页 |
4.2.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氯盐侵蚀反应环境 | 第69-70页 |
4.2.2.3 氯离子渗透途径 | 第70-71页 |
4.2.2.4 氯离子腐蚀钢筋的过程 | 第71-73页 |
4.2.3 碱骨料反应 | 第73-75页 |
4.2.3.1 概述 | 第73页 |
4.2.3.2 反应原理 | 第73-74页 |
4.2.3.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碱骨料反应环境 | 第74-75页 |
4.2.4 碳化作用 | 第75-78页 |
4.2.4.1 概述 | 第75页 |
4.2.4.2 北京20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碳化作用反应环境 | 第75-78页 |
4.3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质的劣化机理 | 第78-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混凝土材质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建议 | 第82-102页 |
5.1 概述 | 第82页 |
5.2 资料收集与建立档案 | 第82-84页 |
5.3 掌握劣化机理 | 第84-86页 |
5.4 实地考察 | 第86-88页 |
5.5 劣化风险评估及建筑价值评估 | 第88-89页 |
5.6 预防性保护规划的制定 | 第89-100页 |
5.6.1 遗产监测 | 第89-93页 |
5.6.1.1 监测点的选取 | 第89-91页 |
5.6.1.2 监测方法的制定 | 第91-92页 |
5.6.1.3 圣雅各教堂(Saint Jacob Church)的监测案例 | 第92-93页 |
5.6.2 日常维护 | 第93-98页 |
5.6.2.1 死裂缝和活裂缝 | 第94-95页 |
5.6.2.2 裂缝的修复方法 | 第95-96页 |
5.6.2.3 日常维护的其他内容 | 第96-98页 |
5.6.3 公众参与 | 第98-100页 |
5.7 预防性保护规划的执行 | 第100页 |
5.8 档案的管理与更新 | 第100-101页 |
5.9 定期检验与反思 | 第101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图表目录及来源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进行的学术活动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