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苏云金芽胞杆菌SigmaK因子的表达纯化及其调节子鉴定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4页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概述第14页
    1.2 芽胞的形成机制第14-18页
        1.2.1 第0和I阶段:轴丝的形成第16页
        1.2.2 第II阶段:不对称隔膜的形成第16-17页
        1.2.3 第III阶段:内吞第17页
        1.2.4 第IV–V阶段:皮层和胞衣的组装第17-18页
        1.2.5 第VI–VII阶段:芽胞的成熟和释放阶段第18页
    1.3 Bt芽胞和杀虫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制第18-19页
    1.4 芽胞杆菌中的Sigma(σ)因子第19-23页
        1.4.1 Sigma因子-σ~A第19-20页
        1.4.2 Sigma因子-σ~H第20页
        1.4.3 前芽胞中的Sigma因子-σ~F第20页
        1.4.4 母细胞中的Sigma因子-σ~E第20-21页
        1.4.5 前芽胞中的Sigma因子-σ~G第21页
        1.4.6 母细胞中的Sigma因子-σ~K第21-23页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第23-24页
        1.5.1 研究内容第23页
        1.5.2 目的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7页
        2.1.1 质粒与菌株第24页
        2.1.2 常用培养基第24-25页
        2.1.3 常用抗生素第25页
        2.1.4 酶及其他生化试剂第25页
        2.1.5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第25-27页
    2.2 仪器设备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34页
        2.3.1 PCR模板的制备第27页
        2.3.2 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27-28页
        2.3.3 目的片段的扩增第28-29页
        2.3.4 酶切反应第29页
        2.3.5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第29页
        2.3.6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9-30页
        2.3.7 大肠杆菌(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页
        2.3.8 热激转化大肠杆菌(E.coli)第30页
        2.3.9 质粒提取、DNA纯化第30页
        2.3.10 苏云金芽胞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31页
        2.3.11 电击转化苏云金芽胞杆菌第31页
        2.3.12 序列的测定和分析第31页
        2.3.13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31-32页
        2.3.14 凝胶阻滞实验第32页
        2.3.15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第32-33页
        2.3.16 苏云金芽胞杆菌总RNA的提取和纯化第33页
        2.3.17 RNA芯片分析第33-3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4-62页
    3.1 受SigmaK控制的基因的转录分析第34-51页
        3.1.1 RNA提取及纯化第34-35页
        3.1.2 DNA芯片分析第35-51页
    3.2 SigmaK蛋白的表达纯化第51-53页
        3.2.1 pET21b-sigK融合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1-52页
        3.2.2 SigmaK蛋白的表达第52-53页
        3.2.3 SigmaK蛋白的表达第53页
    3.3 Sigma K蛋白的结合活性第53-62页
        3.3.1 SigmaK因子对cry1Ac基因的控制第53-54页
        3.3.2 SigmaK对HD73_3496基因的控制作用第54-55页
        3.3.3 SigmaK对操纵子(HD73_2493、HD73_2494)的控制作用第55-56页
        3.3.4 SigmaK对HD73_3410基因的控制作用第56-57页
        3.3.5 SigmaK对HD73_3353基因的控制作用第57-58页
        3.3.6 SigmaK对exsB(HD73_2208)基因的控制作用第58-59页
        3.3.7 SigmaK对bclB(HD73_2664)基因的控制作用第59-60页
        3.3.8 SigmaK对HD73_3156基因的控制作用第60-62页
第四章 讨论第62-65页
    4.1 枯草芽胞杆菌中Sigma K控制的基因谱第62-63页
    4.2 苏云金芽胞杆菌与枯草芽胞杆菌中Sigma K因子结构比较第63页
    4.3 苏云金芽胞杆菌中Sigma K因子控制基因的特点第63页
    4.4 T_7和T_10时期芯片数据比较第63-64页
    4.5 下一步展望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及对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的影响
下一篇:ERK激酶在拮抗P2X7受体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