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无动力浸没式河道水质净化装置的开发与优化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中国水资源现状 | 第13-14页 |
1.2 水资源严重短缺 | 第14-15页 |
1.3 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下 | 第15页 |
1.4 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 第15-17页 |
1.5 河流类型与污染特征 | 第17-21页 |
1.5.1 按河流污染特征进行分类 | 第17-19页 |
1.5.2 按河流类型进行分类 | 第19-21页 |
1.6 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1-27页 |
1.6.1 物理改善技术 | 第21-22页 |
1.6.2 化学改善技术 | 第22-23页 |
1.6.3 生物-生态技术 | 第23-27页 |
1.7 中小型河流治理的困境及展望 | 第27-30页 |
1.7.1 中小型河流治理的困境 | 第28页 |
1.7.2 中小型河流治理展望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30-36页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0-31页 |
2.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31-3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32-33页 |
2.3.2 实验来水 | 第33-34页 |
2.3.3 监测及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一体化河道净化装置的开发 | 第36-41页 |
3.1 基本构成原理 | 第36页 |
3.2 组装材料 | 第36-39页 |
3.2.1 生物膜基质 | 第37-38页 |
3.2.2 固定装置的选择 | 第38-39页 |
3.3 一体化河道净化装置组装及运行 | 第39-41页 |
3.3.1 组装及运行 | 第39-40页 |
3.3.2 装置的特点及优势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模块化装置启动实验研究 | 第41-57页 |
4.1 启动方式及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4.1.1 启动方式的选择 | 第41页 |
4.1.2 启动参数确定 | 第41-43页 |
4.1.3 生物膜成熟的标志 | 第43-44页 |
4.2 装置启动方式及运行方案 | 第44-45页 |
4.2.1 实验装置 | 第44页 |
4.2.2 实验用水 | 第44-45页 |
4.2.3 运行方案 | 第45页 |
4.3 微生物相生长情况 | 第45-51页 |
4.3.1 生物膜量分析 | 第45-47页 |
4.3.2 生物相观察分析 | 第47-51页 |
4.4 装置启动中污染物去除效果变化 | 第51-56页 |
4.4.1 COD_(Cr)去除效果变化 | 第51-53页 |
4.4.2 NH_4~+-N去除效果变化 | 第53-54页 |
4.4.3 TN去除效果变化 | 第54-55页 |
4.4.4 TP去除效果变化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河道净化装置各指标净化效果探究 | 第57-91页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7-60页 |
5.1.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57-58页 |
5.1.2 因素水平的选取 | 第58-59页 |
5.1.3 正交实验表的确定 | 第59-60页 |
5.2 正交实验装置及运行方案 | 第60-61页 |
5.2.1 实验装置 | 第60页 |
5.2.2 实验用水 | 第60-61页 |
5.2.3 运行方案 | 第61页 |
5.3 净水装置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 第61-84页 |
5.3.1 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 | 第61-69页 |
5.3.2 氮去除效果研究 | 第69-76页 |
5.3.3 磷去除效果研究 | 第76-84页 |
5.4 综合水质净化效果探究 | 第84-89页 |
5.4.1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 第84-88页 |
5.4.2 多指标综合平衡法 | 第88-89页 |
5.4.3 最优工艺组合的确定 | 第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优化实验验证结果及分析 | 第91-100页 |
6.1 优化实验运行方案 | 第91页 |
6.1.1.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 第91页 |
6.1.2. 进水水质及各项参数 | 第91页 |
6.2 优化实验结果 | 第91-98页 |
6.2.1 实验结果 | 第91-97页 |
6.2.2 各指标去除效果对比分析 | 第97-98页 |
6.3 综合去除效果 | 第98-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页 |
7.1 试验和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