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4页 |
|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概述 | 第14-17页 |
| (一) 城镇化内涵 | 第15页 |
| (二)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 | 第15-17页 |
| 二、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进程 | 第17-23页 |
|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状况 | 第17页 |
|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过程 | 第17-21页 |
| (三)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 | 第21-23页 |
| 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 (一) 转型时期城乡差距是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力 | 第23-24页 |
| (二) 制度变革的方向影响农业人口的市民化的路径 | 第24-25页 |
| 1. 户籍制度变迁是各影响因素的核心 | 第24页 |
| 2.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基础 | 第24-25页 |
| (三) 产业结构转型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外在拉力 | 第25-26页 |
| (四)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的内部推力 | 第26-27页 |
| (五) 减少农民数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 第27-28页 |
| 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 第28-40页 |
| (一)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 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形成城乡差异的核心 | 第29-30页 |
| 2. 不均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增加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 第30-34页 |
| 3.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无法保障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 第34页 |
| 4. 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倾向无法提供足够就业岗位 | 第34-35页 |
| (二) 非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 1. 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 | 第35-36页 |
| 2. 农业人口的转移能力不足 | 第36-38页 |
| 3. 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彼此认同缺失 | 第38-40页 |
| 五、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 第40-47页 |
| (一) 增强中小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 | 第40-41页 |
| (二) 以制度的优化与改革减小转移成本 | 第41-44页 |
| 1. 改革户籍管理体制,松绑户籍福利关系 | 第41-42页 |
| 2. 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配置的均等化 | 第42-44页 |
| 3. 建立合理的转移成本分摊机制 | 第44页 |
| (三) 以一定的政府行为增强转移能力 | 第44-47页 |
| 1. 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 第45-46页 |
| 2.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返校学习文化和技术 | 第46页 |
| 3. 依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